【理响中国】在今天,我们如何阅读马克思?

2024-04-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透过历史的风尘我们发现,马克思——这位生活在19世纪的历史伟人,他的思想曾经激荡于整个20世纪波澜壮阔的人类革命和解放的运动之中——对于今天的读者,仍然具有不可抗拒的思想魅力。无论赞成还是反对,人们都无法绕过马克思去思考当代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境遇,马克思的思想并没有终结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成为供人们瞻仰和凭吊的纪念碑,而是依然活跃在当代人的思考中,与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的现实息息相关,马克思并没有过时,而是依然对当代以及未来的人类生活产生着持续性的影响。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反复用死亡与复活的、记忆与哀悼这样的词汇描绘马克思在当代的“在场”——“在对马克思的‘埋葬’中,就像通常的送葬一样,存在着一种幽灵压力下的回归,即‘鬼魂’的游荡”。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德里达呼唤马克思,但被这种时代呼唤所召唤出的马克思已经难现其原来的面貌,只能像“鬼魂”一样游荡。如果我们把德里达所说的“鬼魂”理解为黑格尔意义上的“精神”抑或赫拉克利特意义上的“活火”,我们就会发现,尽管马克思的肉体在19世纪已经消亡,但马克思的精神——他对真理的追求,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不合理性的批判,对于未来人类解放的向往——依然活生生燃烧在当代理想主义者的心中,真正精神性的东西不会死亡,只会变换不同的形态,却始终朝向同一样目标——自由。

  真正伟大的思想从来不需要毫无思考的盲从,亦无惧于针锋相对的辩论,马克思从来不缺少信仰者和追随者,也从来不缺少反对者和批评者,在当代语境中阅读马克思,并不需要读者教条主义般恪守马克思的结论,而是要秉承启蒙主义的原则——“敢于去知”——运用自己的理性和判断去积极地阅读。所谓的积极阅读,需要建立在阅读者自身的主体性之上,把阅读本身看做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既打开自身去迎接马克思,也要尊重自己的理性与判断,建构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马克思”。事实上,出于种种原因,我们所接受的马克思的形象是在历史中不断地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甚至想象的方式建构出来的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的作者、一位激情澎湃的革命家,在大英博物馆里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工作的经济学家,希望在逻辑上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与结构,以先知的姿态为人们带来拯救信息的道德预言家……其中蕴含着人们对于马克思的理解与曲解、希翼。而在今天重新阅读马克思,我们就需要“悬搁”一切关于马克思的先入为主的形象建构,而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判断去阅读马克思,马克思犹如透镜,我们透过他以最清晰的形式看到一个19世纪的思想家是如何理解他所处的时代;马克思也是一面镜子,我在他面前准确无误地看到自己。通过马克思,我们要理解我们自己的时代。

  然而,阅读,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直观动作,它包含一系列的心理和智性活动;理解,也从来不能毫不费力唾手可得,总是要经历从模糊到清晰、从含混到确定的过程。所有真正有价值的探索,都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甚至需要在肯定与否定,确信与怀疑之间反反复复,思想总是在不断的磨砺中才能确定自身最后的形态。对于像马克思这样伟大思想家的理解更需要格外艰苦的努力,因为在我们与马克思之间,不仅有着时代的距离、文化的距离和语言的距离,更是间隔着列宁、卢卡奇、葛兰西、卡尔•波普尔、以赛亚•伯林、罗尔斯、德里达、齐泽克,间隔着欧洲革命、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所有的这些不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们阅读马克思的心态、目的和企图,造成所谓的“效果历史”。我们总是在既定的语境和生存样态中去阅读马克思,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意图去解释马克思。无论如何,阅读马克思首先而且最重要的,还是要以朴实的态度直接回到马克思的原著,一字一句地阅读马克思的原典,摒弃人云亦云的偏见,真真切切地去从马克思本人的著作出发去理解马克思。其次,在对马克思的原始文本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需要我们敞开视野,看看那些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者们是如何阅读马克思的。这就需要我们去阅读列宁、卢森堡、卢卡奇、葛兰西、阿尔都塞这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重要学者的相关论述,从他者的眼光和位置透视马克思。再次,真正有价值的思想总是争议中的思想,没有一劳永逸的真理,也没有万载不变的结论,因此,阅读马克思,不应该回避对于马克思批评和质疑的观点,我们不仅要阅读马克思本人的著作,阅读马克思的拥护者的著作,还要阅读马克思的敌人与对手的著作,看看巴枯宁、普鲁东、卡尔•波普尔、以赛亚•伯林这些马克思的论敌是怎样批评马克思的,我们又能从这些批评中得到什么启示。最后,我们还要关注当代理论家对于马克思的评价,看看这些与我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理论家,他们是如何理解马克思并且把马克思引入到当代的生存情境中。按照伽达默尔“视域整合”的诠释学理论,当代人对于马克思的理解场域总是在现实文本、历史文本和马克思原著所架构的空间中展开的,马克思的文本、当今社会的现实以及从马克思到后现代的历史构成了诸多话语相互对话的空间,阅读马克思的同时也是在阅读我们自己的时代,理解马克思的同时也是在理解我们自身。

  无论如何,阅读马克思绝对不会让人失望。在一个思想平面化、文化快餐化的时代,人们似乎更喜欢不须深思即能获得的东西。然而,肤浅的鸡汤很容易让人心生厌倦,真正的经典却能够滋养心灵并让人久久回味。如果你对欧洲启蒙运动感兴趣,不妨阅读青年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文章,这时的文字慷慨激昂,充满着年青人的激情与力量,对德国的专制制度的批判更是入木三分,你更是可以从马克思对于现实社会问题的分析中发现,他是如何走向对自由主义的批判的思想历程;如果你对斯密以来的现代经济学感兴趣,你可以仔细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的贫困》等著作,其中包含着马克思对斯密、李嘉图、重农学派、重商学派等几乎所有18世纪以来的经济学理论的批评,也许你不同意马克思的结论,但他的分析方法和观点评析总能给你带来思想上的启示和参照;如果你对黑格尔式的哲学思辨感兴趣,那么,在黑格尔这位最为忠实也最为反叛的学生这里,你无疑会学到更多——他能够通过哲学式的思辨分析,让一只平淡无奇的桌子跳起舞来。而你如果仅仅对“纯粹”学术感兴趣,那么,马克思颇具学院气息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也能满足你的需要;当然,《共产党宣言》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更是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前者用洗炼的笔法勾勒出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论证了共产主义的未来远景,被誉为马克思著作中的“歌中之歌”;后者用戏剧家般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特定历史时刻各种人物与各方势力的表现与反应,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一个是整体勾勒,一个是细节刻画,马克思展现出许多历史学家望尘莫及的写作能力。事实上,马克思本人的著作就是一个渊博的图书馆,从东方到西方,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学到哲学,马克思都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视野宏大的地平线,你会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发现希腊神话的神奇,发现莎士比亚戏剧的精彩,发现黑格尔的玄妙……所以,让我们再一次阅读马克思吧!

  如果你对人类生存和人类命运这样最基本最深刻的问题抱有迷惑,如果你对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和运作方式怀有兴趣,如果你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抱有激愤,那么,马克思的著作无疑会为你提供某种解释,即使不是你想要的答案,它也能够为你指引一个方向,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思想平台。马克思不是终点,而是路标。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审核:尹书博

  网络编辑:李秀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