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哲学依据和学理支撑

2023-09-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明海英)9月23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桂子山政治哲学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参会,围绕“政治哲学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行深入交流。

  开幕式上,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郝芳华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今政治哲学领域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对于社会形态、国家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二届“桂子山政治哲学论坛”的召开,汇聚全国政治哲学研究力量,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进行协同研究,推动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政治学科建设,同时也有助于青年人才的成长。她希望,借助“桂子山政治哲学论坛”平台,培养和推出更多的青年学者,落实党中央关于青年人才的支持计划,共同推进新时代政治哲学的发展和进步。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喻立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人类整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一个内生式的现代化命题。要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当前我们研究的政治哲学需要确立一个目标,就是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哲学。

  会上,受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徐勇委托,该校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张大维代为致辞。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开拓了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崭新形态和广阔空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如何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政治哲学研究者来回答。

  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徐刚主持。

  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孙伟平提出,我们要建设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建设一种“包容性”特别强的现代化,加快信息化、智能化进程,真正引领世界现代化潮流,在现代化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括哲学和政治学理论,都需要进行大胆的实质性的创新。

  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吴根友在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的精神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它是一个关于具有古老文明传统的现代中国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实现现代化的真理性表述,为推进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精神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国的总目标。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谭安奎以“现代政治伦理:从立法的形式到正义原则”为主题,着重分析了西方现代政治伦理从形式化的争议观念到实质性的、平等主义的正义原则的转变及其条件。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义天提出,要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之下,面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基本问题开展政治哲学研究。政治哲学有别于政治科学,它是一门针对政治事务的规范性研究,需要对人类的政治生活作出规范性的原则设立和价值判断。围绕政治哲学展开的理解和筹划,需要跳出政治看政治,需要从政治和非政治之间的辩证联系之中去反思政治的特殊性,让政治活动回归其根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玮围绕“法律、德性与幸福:古希腊政治哲学理想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法律、道德和生活上的要求。从《理想国》到《礼法》,要求用开放的态度进行古今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对于思考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编审冯书生在会上详细阐述了其对于基层社会治理中德治与法治关系的伦理诠解,认为在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时空情境中,乡村伦理的解体与都市伦理的建构不同步,同时空情境中都市伦理精神的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关注城乡伦理状况的变化和衔接,妥善处理都市伦理建构中的“德”“法”关系,推动基层治理时空语境中公民伦理精神的可能跃迁。

  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韩玉胜围绕“殷周之变与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人文转向”详细论述了“殷亡周兴”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政治事件,它促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人文转向。在商代,整个人世秩序、人间祸福悉数要卜问神灵,以神灵旨意来安排人间秩序,对神灵的绝对崇拜主宰着殷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世界,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政治哲学。周人对殷商宗教政治哲学进行了颠覆性变革,转换为天人关系视域下的天人哲学。殷周之变开启了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人文转向,并对后世儒家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教授江畅就“政治目的的合理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深入阐释,强调要正确把握“社会中所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终极政治目的的含义,把“社会中所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终极政治目的的根据,“社会中所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取向。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正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的,但它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现代化导致的两极分化的问题,为人类政治文明健康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大会报告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荣卓主持。

  分论坛分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论坛、研究生论坛两个分会场。分论坛分别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政法传媒分社副社长周琼、《湖北大学学报》副编审张媛媛、《江汉论坛》哲学编辑室主任胡静、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研究员李婉芝主持。30余位青年学人在分论坛作了交流,他们围绕“政治哲学与中国式现代化”作了广泛深入探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哲学依据和学理支撑。

  优秀论文报告环节,来自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秀论文奖获得者就自己的论文主题进行了交流分享,思维的火花得以尽情地绽放。闭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教授江畅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政治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熊富标对会上专家学者的发言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同时也对本次论坛获奖论文作者表达了真诚的祝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政治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龙静云致闭幕辞,她以饱满热情和诗情画意般的词句,对于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达了由衷的祝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