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顺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我们的学术理论界,有一种很不自觉的风气,就是一遇到什么重大问题,就喜欢跟风而上,摇旗呐喊,却并不着力于真做实干。
打个比方:一说要打井了,就有一些人跑出来,争先恐后地做“打井学”的文章。他们热衷于引经据典、振振有词地论述“打井的意义”;头头是道地考证“打井学的历史源流”;诲人不倦地传授“打井的规律和要领”,高屋建瓴地指出“打井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等等,却从不去参与打一口井,也不关心了解当下打井第一线的实际情况,究竟有什么问题是需要从理论上回答的?
不难想象,这样写出来的《打井学》,一定只是书本概念和主观意向的推演,很难提供解决现代打井实践中的真问题、新办法。
“打井”是指一项项现实具体的实践;“打井学”是指相关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指导。二者之间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显然,没有人类世代打井的经验,就不会有打井学;不把打井的经验及时总结提升为“打井学”,人类也达不到今天能够打各种深井的水平。可见打井学很重要。其重要性,必然体现于“来自打井,回到打井”的连续不断、循环往复过程。这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一旦中断,那么打井的实践一定陷于停滞,花样翻新的“打井学”也一定成为空话和废话的堆积。
而一个社会的思想界,如果出现了“写‘打井学’的人多,打井的人少”这种情形,那么一定是哪里出了毛病。
例如,时下很时兴讲“文化自信”。但很多文章,只把自信当作一种愿望和号召,并不了解也不关心“自信”本身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真正的自信会怎样表达出来。却一味围绕 “文化自信的伟大意义”,“我们需要自信”,“我们有理由自信”,“自信源于认同传统文化”,“自信在于坚守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要入脑入心”,“文化自信要从娃娃抓起”,“坚决反对文化不自信”,“文化不自信的各种危害”等任意发挥,倒像是要构建一套“自信学”出来了。
其实,真正自信的文化,并不在于论证或告诉别人“我自信”,而是在自知和担当的基础上,用具体表达的风格和意境,去展示自身文化的形象和魅力。古诗有言:“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敢于面对任何问题,迎接一切挑战。如此“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才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自信境界。相反,就像越是满口“风流”者,越是未必真风流一样,越是喜欢就“自信”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就越容易显得底气不足,不够自信。相反,遇事就大惊小怪、进退失态,轻率地危言耸听或一心哗众取宠,刻意地顾影自怜或顾盼自雄,等等,其实并不是继承和弘扬优质的传统文化,而是与中华文化自信的传统风采格格不入的表现。
再往前追溯,改革开放初期,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曾有过“坚持”与“发展”之争。有人说:坚持是首要的,没有坚持就没有发展,所谓“发展”就会离经叛道,走上邪路;有人则说:发展才是首要的,不发展就无法坚持,所谓“坚持”就会成为教条僵化,抱残守缺云云。双方均言之凿凿,自成其理,却从不注重针对同一个现实对象做具体深入的分辨,实际地告诉人们:在这样的问题上,怎样才是“坚持”了?怎样才是“发展”了?在实践中可以形成的理论共识究竟如何?等等。一味纠缠于抽象的字眼之争,实际是把实践中遇到的切实问题,仅仅当成了背景和潜台词,而把各自的主观意向当成了论证的目标。
有些主张先要“坚持”的人,往往强调要首先端正立场。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自己的话语特权,要人们凡事都先问清楚:是“马”还是“非马”?姓“社”还是姓“资”?你打井是“为公”还是“为私”?……所以他们总想预先划定界限:先开列出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清单,或“真理清单”,用来指定哪些观点可以改变,哪些观点不能动摇,并以此作为一成不变的标准,去对照检验各种理论是非。这就像事先规定了什么地方可以打井,可以打什么样的井,否则决不可以越“雷池”一步。似乎是把“解放思想”的行动,单方面变成了“解放思想学”的“研究”。如此议来争去,结果就把“打井”这项原本属于人类常态的行动,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秘诡诈的、政治上非常敏感棘手的事情。不仅他们自己扯不清楚,更令很多有志于打井的人,从此视为危途,望而却步。
而有些主张“发展当先”的人,则多半强调“一时管用”。仿佛马克思主义只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并没有自己深厚的根底和内在的逻辑。于是丢开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和独立思考,只热衷于从西方或中国古代寻找一些现成的说法和概念,把它们当成“新”的理论,用一时的效果来论证“发展”的优越性。他们实际上是把“打井”当成了单纯的“取水”,以为哪里现成的有水,径直取来就是。于是照搬照抄洋人和古人的东西,只要自己觉得“能用”,就照单全收,全然不顾这水质是否已变异,水源是否可持续。这样下去的结果,同样会让真正的打井人无用武之地,使本土的打井事业陷于衰落,水源最终枯竭。
类似“先坚持还是先发展”这样的争论,当然不会有什么积极的结果。因为双方不仅把二者割裂对立起来,而且都严重脱离了当下的实际,充其量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而它的效果,却像那个有名的古代寓言所讽刺的:
大雁飞来时,两个人弯弓欲射。但他们却先就“你的弓箭好还是我的弓箭好”,“射下来以后,是煮着吃还是烤着吃”之类话题争执起来。结果自然是,在争执中,大雁飞远了。
这就是无关打井的“打井学”。这样的治学作风,大有转变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