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小传①]哲学天才的人生传奇

2023-08-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维特根斯坦小传①】哲学天才的人生传奇    

  【维特根斯坦小传②】哲学天才的创新之路  

  【维特根斯坦小传③】哲学天才的独特性格 

  [维特根斯坦小传④]哲学天才的深刻思想 

  【维特根斯坦小传之5】哲学天才的思想遗产 

  作者简介:江怡,山西大学教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皮尔士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维特根斯坦哲学、分析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语言哲学等。代表作品有:《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1996)《维特根斯坦传》(1998、2018)《现代英美分析哲学》(2005、2023)《思想的镜像》(2009)《时代问题的哲学分析》(2022)等。发表中英文章三百余篇。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图】

  在西方,他塑造了当代哲学的另类形象,在东方,他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日常。无论是小说艺术,还是歌曲传唱,他的身影似乎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就是当代著名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虽然“维特根斯坦”的大名早已传遍世界,但维特根斯坦究竟何人,他何以被编入被亿万人传唱歌曲,却并非为人知晓。应编辑的邀请,我依据自己在25年前写下的《维特根斯坦传》(《维特根斯坦传》(修订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将用五篇小文,简略介绍一下维特根斯坦传奇的一生及其深刻的思想,增添一些我们对当代哲学的感性认识。

  在《维特根斯坦传》引言中,我曾把维特根斯坦称作“哲学王国的最后牛仔”,认为他对人类本真情感的渴望和对近乎原始方式的追求,与美国的西部牛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得到这种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维特根斯坦的个人传奇生活为他的哲学思想增添了不少令人难忘的色彩,他的个人生活可以被看作是他的哲学思想的最好体现。所以,要想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首先且重要的是要了解他的生活世界,由此才可能走进他的思想世界。我把这叫做“观人知文”的通达捷径。

  维特根斯坦的传奇一生坎坷复杂,充满了许多至今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传说故事。比如,他厌恶学院派的生活方式,不喜欢与人争辩,宁愿躲进挪威的偏远山林,逃避喧嚣的现代社会生活。他满怀对人类理智最纯洁的情感,寻求简单而又完美的世俗生活,简朴的日常生活让人觉得似乎来自于另一个世界。还有他放弃丰厚的家庭财富,自己独身生活,专心投入哲学思考,以他的整个生命实现着他的哲学理念。这一切都引起人们对他生活经历的强烈好奇。维特根斯坦曾用“家族相似”一词解释各种语言游戏之间的共同特征,这是来自他自己庞大的家族。家族成员之间关系使他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最终使他感到厌倦,进而渴望简单朴素的生活。

    

  维特根斯坦小时候【图】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于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家庭八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当时奥地利最为重要的实业家,拥有铁路、轮胎、钢铁等行业的卡特尔(即垄断集团),他在家庭生活中采取强硬的家长制作风,对家人的态度极为严厉,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唯我是从。母亲则是一位贤惠的家庭主妇,但对音乐和艺术有着出色的天赋,在管理家庭方面也是井井有条。维特根斯坦深受父母亲的双重影响:父亲的自信和坚毅性格,养成了他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母亲的善良与艺术天赋,给了他渴望人间美好事物的理想。他和兄弟姐妹在家里接受启蒙教育,家庭教师和管家对他们的要求都极其严格,德文学习完全是按照当时奥地利上层社会的用语要求,就连游戏伙伴和舞蹈训练也都来自上层阶级。这种家庭地位的社会背景,使得他们从小就对下层社会较为疏远,贵族化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他们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对诚实的绝对信念,也使得他们对仆人和其他佣人表现出应有的尊重,但正统的宗教信仰在他们的生活中似乎没有太大的作用。道德责任、文化修养和对物质生活的淡漠,共同构成了维特根斯坦家族孩子们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家庭氛围。

    

  维特根斯坦(右下)与他的姐姐

  或许因父亲严格的家教,这个家庭中的孩子们都多少表现出一些忧郁的性格和对人生的消极态度。路德维希的两个姐姐很晚才出嫁,大姐则是终身未婚,二哥库尔特和三哥鲁迪分别自杀身亡,所有这些都对维特根斯坦有着深深的影响。据说他也多次表达过自杀的念头,甚至想通过参加战争而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母亲的仁慈、宽厚和无私对孩子们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维特根斯坦从母亲身上学到的东西要比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更多。可以看出,在这个伟大思想家的人生道路上,家庭的影响永远是无法抹掉的痕迹。

  在14岁之前,维特根斯坦一直是在家里接受私塾教育。但他的学习过程似乎并不连贯,无论是钢琴还是语言学习都没能持续长久。父亲曾认为是孩子过于懒散而无法调教,但他自己则是不愿意让他人来教他,更愿意自学。虽然他的钢琴学习半途而废,但他的音乐才能却继承了父母的艺术基因。他与剑桥同学平森特通过音乐建立了深厚友谊,以至于把自己的第一本也是生前出版的唯一哲学著作《逻辑哲学论》题献给了他。在学习古典文学中,他也不是按部就班地简单阅读,而是一边阅读一边讨论,这就养成了他善于对阅读内容提出批评的好习惯。他的读书方式也是选择性的,只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反复阅读,总是力图从中找到什么对自己有用的内容。他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影响到他对哲学的思考。他对解决问题的反应是,“我们想知道你究竟想要说什么”,并由此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而不是说“好啦,我们已经知道这个了,那么下一步是什么”。

  据传记作家麦肯尼斯的记载,维特根斯坦在家中接受的教育,主要不是来自父亲为他们请来的家庭教师,更多地是来自他父亲书架上的书籍。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阅读和追求哲学是文化阶层的一种时尚,一般家庭中都会收藏一些哲学类的著作,作为有文化的标志。维特根斯坦父亲书架上的确有不少重要哲学家的书籍,如康德、谢林、费希特等人的著作。但维特根斯坦对所有这些著作似乎都不是特别有兴趣,更多地对它们采取轻视和批评的态度,因为在他看来,这些著作都没有真正解决形而上学问题。相反,他对当时重要的科学家们的著作更为关注,例如马赫、赫兹、玻尔兹曼等人的著作。玻尔兹曼认为,截然不同的假设可以同等地适用于世界,维特根斯坦把这个思想用于说明语言,认为不同的语言描述在适用于世界方面也是相等的。他特别喜欢赫兹的名言:“哲学的全部任务,就是要赋予我们的表达式这样一种形式,即某些焦虑(或问题)消失了。”在哲学家的著作中,维特根斯坦最为欣赏的是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也是他读过的第一本哲学书。他从叔本华的书中看到了一些自己曾经思考过的问题,就是对人生的透彻观察和对精神不朽的追求。在他看来,叔本华的思想如同清晰透彻的河流,可以一望见底。叔本华思想中表现出的强烈孤独感,以及从精神和意志中创造世界的勇气,对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也相当深刻,可以说,叔本华的思想适合他的人生态度。

    

  叔本华【图】

  根据维特根斯坦家族保留的资料,维特根斯坦在孩提时代并不算聪明,至少没有显示出他在哪一个方面有特别的才能,但他在智力上略显活跃,能够随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所学内容,这样他才可能在学习飞机发动机后转向关系数学基础问题。不过,一旦他选定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他就会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这个问题,并很快掌握与此相关的所有技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得维特根斯坦能够在哲学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也的确在孩提时代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动手能力,据说他在十岁时用木头和金属线制作了一台缝纫机。而且一生都保持着对机器的极大兴趣,总是想要弄清机器是如何运转的。他很喜欢画一些机器的图纸,并愿意自己动手修理出了毛病的机器。父亲发现了他的这种潜在素质,因此推荐他学习工程技术,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可以自食其力的工程师。在维特根斯坦14岁那年,他被父亲送到了位于维也纳西部林兹的一所六年制中学。

  初到这个学校时,在同学们看来,维特根斯坦仿佛来自于另一个世界。因为他的生活方式、阅读的书籍以及所有感兴趣的东西都与他们完全不同。他也承认,坐在教室里有一种如坐针毡的感觉。他在学校里读了三年,但校方给他的操行评语似乎并不令人满意。他在学校唯一感兴趣的课程是物理学,这也符合他的工程师的潜质。但他在物理课程上的成绩只有5分制中的3分,在其他课程上也成绩平平,只有在德文、化学、描述几何学和绘画上得了较高的4分。他们的宗教课教师是一位严厉的牧师,频繁的测试和枯燥的教义使得维特根斯坦对它失去了兴趣。所以,他在后来反思宗教问题时,总是在道德伦理的层次上讨论,很少对宗教本身的理论主张提出自己的看法。关于他就读的学校,还有一个为人传道的经历,这就是希特勒也曾就读于该校,并与维特根斯坦同校一年。虽然希特勒的年龄比维特根斯坦大六天,但在校期间,维特根斯坦却比希特勒高两个年级。维特根斯坦也曾说过,学校里的犹太人只是少数,而且每个犹太人都不愿承认自己的血缘。从维特根斯坦与希特勒的这段共同经历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在历史上给人类带来不同影响的人物,从小就反映出不同的品质:希特勒有着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维特根斯坦则是对自己的犹太血统讳莫如深。

  1906年的夏天,维特根斯坦从林兹的中学毕业。他原本希望能够跟随玻尔兹曼学习物理学,但由于玻尔兹曼的自杀而不得不放弃了这个计划。随后他向父亲提出,希望继续学习机械工程,父亲毫不犹豫地把他送往德国学习。当时德国拥有欧洲最好的工程学校,维特根斯坦为自己选择了位于德国柏林附近夏洛滕堡的工科大学。1906年10月23日,他正式注册为机械工程系的本科生。在这个学校里,他主要学习的是航空技术方面的课程,同时选修了数学和物理学等大学公共课。不过,他对这些技术方面的课程似乎始终没有对哲学的兴趣那么大。由于工科大学没有哲学系,所以,他经常去柏林大学旁听当时著名的哲学家斯塔夫和狄尔泰的课程。但据他自己后来讲,离开林兹到柏林学习的这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感到最不愉快的时候,因为他对大学里所教的课程很难感到满意,他正在感兴趣的航空学在柏林也没有完全学到。由于对柏林生活的不满,他在读完三个学期后就转学到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柏林夏洛滕堡理工大学(1895)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1908)

  1908年夏天之后,维特根斯坦在曼彻斯特大学工程系正式注册为研究生,专业是喷气式发动机,主要解决飞机发动机的喷气嘴问题。他发现,喷气嘴的正常运转取决于飞机螺旋桨的正确设计。但设计螺旋桨比解决喷气嘴问题需要更多的数学训练,于是他对数学问题的兴趣日益增强,最后完全把螺旋桨的问题撂在了一边。这就是维特根斯坦从工程技术研究转向数学研究的过程。1909-1910年,维特根斯坦注册为工程实验室的研究生,后来成为学校正式注册的研究生。但通过在曼彻斯特的学习,他似乎对之前所关注的专业已经完全失去了兴趣,而是更为关注哲学上的问题,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哲学才会注重事物发生的过程,这与他当时对数学基础的研究有着密切关系。正是这一研究导致他从工程技术走向了哲学研究,也就从一个理想的工程师转变为一个现实的哲学家。

  1911年秋,维特根斯坦做出了一个在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决定,这就是到剑桥求学,拜罗素为师。在曼彻斯特读书时,他由于设计螺旋桨而转向研究数学问题,对数学基础问题深感兴趣。于是,他阅读了大量相关著作,包括弗雷格的《算术基础》和罗素的《数学原则》。这两本书的附录中都对对方的研究做了介绍,这使得他对他们在数学基础方面的研究都非常熟悉。1911年夏,他到了德国耶拿拜见了弗雷格,后者建议维特根斯坦到剑桥求教于罗素。于是,维特根斯坦接受了这个建议,于当年秋天去了剑桥,并在第二年2月正式注册为剑桥大学研究生。

  

  

  弗雷格与罗素【图】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惠威尔庭院【图】

  从曼彻斯特转学到剑桥,这是维特根斯坦一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不仅是由于他的研究兴趣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工程技术转向了哲学,而且是他的整个生活方式都完全改变了,从一个孜孜不倦的求学者转变成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独特贡献的思想者,他的人生道路也走向了别样的巅峰,并崭露哲学天才之端倪。关于维特根斯坦进入剑桥后的学习以及他在哲学上的创造性贡献,我们在下文中再做介绍。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