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哲学系建系一百一十周年系庆活动“宗教学名家”系列讲座

卓新平:论宗教学的理解

2022-09-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秀伟 通讯员 王希佳)9月2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办的“宗教学名家”系列讲座首讲开坛。本次讲座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所长卓新平研究员主讲,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李四龙教授主持。 

  李四龙首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缘起,今年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建系110周年,各学科进行学科建设的学术系列讲座。北京大学宗教学系成立以来,见证了中国宗教学发展过程,本次讲座也旨在落实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队伍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和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宗教学研究成果,推进宗教学学科发展。

 

  

北京大学哲学系李四龙教授主持

 

  卓新平对北京大学哲学系建系110周年、宗教学专业恢复本科招生40周年表示诚挚祝贺。他回顾了自196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建立至198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招收宗教学专业学生的学术交流和人员互动情况。接着,他概述了关于宗教学研究的意义。他指出,要区分宗教学与宗教信仰的不同,祛除对宗教学学科的误解。宗教学探讨的意义何在?卓新平对此做了专业性的阐述,人类社会从古到今很长的经历是由宗教伴随的,没有宗教的民族几乎没有。目前全世界约80%以上的人信仰各种各样的宗教,面对这样大的人群,从基本情况看,需要研究世界宗教,宗教学是值得研究的;从人类的精神、思想、科学和文化发展层面看,宗教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宗教体现着人类的三种感觉,即神秘感、惊奇感、超越感,从这三方面看,涉及到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自己的询问和自己的自律。神秘感,就是对自然世界充满神秘的、敬畏的心境。比如自然科学探讨关于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意识的起源这样的自然世界,而宗教从神秘感的角度切入自然世界。惊奇感,就是对人类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探索。比如康德的“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所讲的外在超越与内在超越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和宗教学关注的主要方面。超越感,就是人超越人的社会时空存在达到自由。超越感也是宗教学研究的一个方面。人是有限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学是人认识自己和所在的自然界,也是一种对自律的人的一种写照。人类对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的探讨靠实证科学是不够的,人类需要靠哲学、宗教学这样的爱智慧的科学。由此可见,宗教学研究的意义重大,值得进行系统研究。

  卓新平强调,宗教研究比宗教学更为悠久。自宗教产生以来,人类就逐渐对这一涉及其自我意识的精神和社会现象展开了观察和研究。在人类教育发展中,各种学科相继出现,这些学科不同程度地关注宗教问题。随着近代历史的发展,具有严格和独立意义的宗教研究开始出现,专门以宗教为其研究对象,对之展开系统全面的研究,宗教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它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宗教研究,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从历史角度看,宗教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学术界异军突起的学科。陈垣、陈寅恪、汤用彤等人开创了中国的宗教学作为学科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所长卓新平研究员作讲座

 

  在导论性的介绍宗教学的特点后,卓新平从“宗教学的历史与现状”“宗教学的基本学科分支”“中国的宗教学研究”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对宗教学的理解。

  关于宗教学的历史与现状。卓新平指出,学科意义上的宗教研究(Religious Studies)是专门以宗教为其对象展开系统全面的研究。一般以英籍德人东方学家马克斯·缪勒1873年发表《宗教学导论》,率先运用“宗教学”(Religionswissenschaft, Science of Religion)一词为西方宗教学的正式开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已经开始宗教研究,并实质性地参与了西方宗教学的创建,固有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之论。缪勒本人受当时德国神话研究的传统影响,认为充满诗意和想象的神话是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所致。他采用的比较神话学和比较语言学方法为比较宗教学奠定了基础,开拓了“比较宗教学”。卓新平概述了世界上著名大学和著名的宗教学教授关于宗教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他指出,宗教学从一开始就立意于“科学性”,因此宗教学一开始就称宗教学科为“科学”。他强调,宗教信仰不同,也会对其他宗教产生不同的理解,做出不同的解释。因此,宗教学研究者应该不受宗教本身的影响,从事宗教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要“悬置”其宗教信仰,以保证对宗教学问题作出不带偏见的客观分析和正确评价。

  关于宗教学的基本学科分支,卓新平进行了专业的介绍和归类。他指出,西方学者对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主体、目的和方法有不同看法,学科分类上也有一定分歧。从地域特色看,欧洲学者比较注重宗教历史的研究,而北美学者注重对话、比较和当代社会各界民族的宗教性。宗教学在西方经过多年的学术积淀,已发展成一门较成熟的、门类丰富、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学科门类,一般包含宗教史学(History of Religion)、比较宗教学(Comparative Religion)、宗教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宗教社会学(Sociology of Religion)、宗教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Religion)、宗教地理学(Geography of Religion)、宗教生态学(Ecology of religion)、宗教心理学(Psychology of Religion)、宗教哲学(Philosophy of Religion)、宗教批评学(Critique of Religion )和宗教神学(Theology of Religion)等分支学科。

  卓新平又进一步分别对这些宗教学分支学科展开了概要性的介绍,指出“宗教史学”是从各种宗教所经历的历史发展来认识宗教本身。其任务是探讨、研究各种宗教的史实,勾勒其历史发展线索,宗教史学是其他宗教学分支的基础,“比较宗教学”是对各种不同宗教的比较研究,强调宗教之间的“横向”比较。“宗教现象学”也是比较宗教学,但是它不考虑宗教历史的纵向发展,不追究宗教形式的外观上的横向联系,而是运用西方现象学和解释学对宗教内部带有本质性、根源性的升华现象加以理解性探讨和描述。“宗教社会学”则主要关注宗教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了解人类团体、社会的宗教意义。宗教社会学以社会学为前提,不少西方学者视马克思为西方社会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社会分析的历史意义。“宗教人类学”又称宗教民族学或宗教人种学,是与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形成的边缘学科。主要是利用田野实地调查、参与性观察等方法研究原始宗教。“宗教地理学”是研究宗教与地域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介于宗教学和人文地理学之间,专门探讨宗教与地域的相互依赖性。“宗教生态学”主要是从生态平衡的视角来研究各种宗教对自然生态的态度和所采取的相应行为。“宗教心理学”是对人的内在世界,如人的心理、情感、精神上对宗教的体验研究,勾勒各种宗教经验与感触。“宗教哲学”主要是研究宗教本质问题,从哲学本体论、世界观角度探讨宗教意义,并探讨认识论意义上的宗教概念、阐明其意义,回答“什么是宗教”“为什么有宗教”等问题。“宗教批评学”主要是侧重对宗教价值进行评定和界说。“宗教神学”是西方宗教学对各种宗教本身的“神学”理论和体系的探究,包括对佛学、儒学、经学等研究,人们也常称这一学科为“非基督宗教的神学”。

  关于宗教学的中国处境。从196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建立到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其中就包括宗教学,肯定了宗教学在当代中国有着广远的发展前景,中国宗教学学者应直面当前社会层面对宗教存在与宗教学研究的误解,认识到宗教学学科对于解决中国问题、树立中国学术国际形象的重要意义。卓新平表示,相信在今天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积极氛围中,中国宗教学的发展有着令人乐观的美好前景。

 

  

讲座在线互动

 

  李四龙在总结中表示,卓新平对推动宗教学发展的努力与坚持令人感动,其个人的学术历程亦是中国宗教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互动环节,卓新平回答了听众关于如何学习宗教学、怎样选择宗教学入门书籍的问题,他推荐了《宗教学是什么?》《人文宗教引论》《宗教理解》等学术著作。

关键词:宗教学;哲学;宗教史学;宗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王村村)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