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松:焕发农业文化遗产地新活力

2025-10-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强调,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现代生活水平。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涉及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不同领域。农业文化遗产地见证了农耕文明的历史,散发着传统乡村建设的经验与智慧。与全国大部分乡村相比,农业文化遗产地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蕴含着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基因”和动力。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发展不仅与和美乡村建设目标不谋而合,而且具有建设和美乡村的先天优势。以河南农业文化遗产地为个案进行分析发现,厚植农业文化遗产根基,发挥农业文化遗产地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和美乡村建设行稳致远。

  农业文化遗产地禀赋优势突出

  优美环境打造理想栖居之地。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优美、环境清幽,各类生物物种通过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进一步转化为重要生态景观,使人迹罕至的“恶地”成为吸引各类人群的“乐土”。地处伏牛山腹地的河南洛阳嵩县下寺村一带,山峦起伏、银杏密集。清幽的环境吸引僧人最先来此建寺修行,此后陆续有人迁居于此,繁衍生息,逐渐发展成大小村落。位于豫东平原的宁陵县,因为黄河多次改道留下大片盐碱沙荒土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几代专家指导下,人们接续改造老梨树、栽植新果树,成功将风沙弥漫之地变为生态绿洲,既有效保护了区域生态系统,又很好地维护了区域生态景观。

  多元物种筑牢良好生活保障。在与自然环境相处中,我国先民顺天时、讲地利、重人和,创造出农林复合、古树群落等形态各异的遗产类型。河南灵宝川塬古枣林的枣农间作、枣园养殖,嵩县樱桃与矮秆类经济作物间作等种养方式,在平时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充足的食物与可观的经济收益;而大枣、银杏等农产品所衍生的医药、养生文化,更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健康保障。

  丰富资源奠定扎实产业基础。河南各地农产品资源丰富且品质较高,诸多农产品获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除主要农产品外,农业文化遗产地多兼事其他种养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在嵩县下寺村等地,人们利用独特气候条件种植核桃、板栗等特色农产品,扩大连翘、黄精、山茱萸等中药材种植规模,依托银杏林风光和宗教文化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特色产业带初具规模。

  遗产传承营造和谐社会关系。在传统农业系统的世代传承中,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民形成了稳定的社会规范与价值认同,为营造和谐邻里关系、人际关系,促进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灵宝后地村民众善用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有效传承了祖辈生态与人文智慧,并将对大枣的喜爱融入日常生活和重要节日,衍生出枣馍、枣饼、枣粽等丰富的枣类食品,形成了独特的食俗、民俗和礼俗文化,如姑娘出嫁时蒸枣糕、新婚被褥里缝进大枣和花生,均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这些社会规范与价值认同凸显了农业文化的地域印记与传承,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生动写照。

  农业文化遗产地建设面临挑战

  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地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但仍面临一些突出的挑战。

  一是乡村建设基础薄弱。在农业文化遗产地乡村建设中,部分遗产资源遭破坏、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够高,相关要素对和美乡村建设的赋能效应未能充分凸显。在嵩县下寺村等村落,不少老旧建筑无法得到妥善修缮,交通出行、医疗卫生、公共文化设施仍显滞后;在新安马头村等村落,古樱桃树常被游客任意采摘与破坏。

  二是产业发展程度偏低。经营农业构成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但由于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有限,灵宝后地村等地多以线下形式销售原果及初级产品,产品价格低、销路窄。同时,遗产地旅游、文创品牌影响力有限。嵩县白河镇传统村落集中,自然与人文风光共存,当地银杏文化节活动虽持续多年,但影响仍仅限于省内及周边地区。

  三是主体参与保护不足。灵宝后地村、嵩县下寺村等遗产地核心村落进城务工、外出经商等现象普遍。同时,农业经营收益低、土地权责不明等因素对农民参与行为造成牵制。

  四是社会发展削弱文化传承根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业文化遗产地民众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受到冲击,民众对农耕技艺、农耕知识等的保护传承意愿逐渐淡化,对传统价值理念、习俗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不断弱化。

  多维发力绘就和美乡村“斑斓画卷”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地社会建设,提升保障力。加强遗产资源保护的人财物投入,维护好珍贵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提高农业文化遗产地交通出行、农田灌排、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备度,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条件与发展机会;围绕大枣、银杏等地方特色,完善文化广场、村史馆及农遗研习、数字展陈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拓宽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丰富遗产土地利用系统、农业景观等形象展示空间;保护修复遗址遗迹、老旧建筑等承载历史记忆的建筑与空间,发挥其文化保护传承作用。

  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产业发展,形成引领力。依托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围绕这一目标,要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等活动,促进生产栽培、产品加工等技艺的交流传承,维护和提升地方农产品品质;拓展灵宝大枣、新安樱桃、宁陵酥梨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宣传方式,将农遗产品打造成影响力更大更广的公共品牌,促进产品增值和农民增收;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和分工参与机制,推广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集体经济平台,让农民分享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和发展红利;融合遗产资源与山水风光、传统建筑等地方特色资源,推动遗产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提升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影响与口碑,稳定千年银杏林、千年樱桃沟等景观的社会知名度;瞄准农民增收致富目标,支持农户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发展餐饮民宿、家庭农场、文化体验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提升农业文化遗产地治理效能,增强凝聚力。正确处理农业文化遗产地遗产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统筹农业物种、生态环境、村落保护系统治理,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深化党领导的村民自治实践,在农业文化遗产地乡村建设中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创新乡村治理抓手载体,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调动企业及社会各方积极性,形成遗产保护利用的多方参与机制;支持村民自治组织、地方文化能人开展农耕文化节等活动,发挥其在乡村文化治理中的作用,提高村民乡村公共事务参与能力,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

  丰富农业文化遗产地精神生活,增强辐射力。依托农业文化遗产地乡村独特的本土性文化遗产,结合乡土风情、民俗技艺,创作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化艺术作品,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不断丰富具有地方遗产内涵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开展接地气的理论宣讲、思想宣传等活动,宣传普及传统农耕技艺、农业知识、民俗风情及村规民约、传统道德规范,传播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等积极乐观的乡风民风。通过丰富民众精神生活的内容与形式,将其打造为和美乡村示范地建设最具辨识度的标识,更好发挥其在广大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作者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编辑:王亮(报纸) 苏威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