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赵海(右二)同访问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员交流。作者/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始终将促进青年学者的培养和成长视为推动学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院党组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为青年学者搭建发展平台,在全院和我所在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本人是院、所各项青年发展支持政策的见证者,目睹了身边许多青年学者得益于这些支持而迅速成长。青年同事们常常围绕科研启动基金课题设计、撰写国情调研报告、开展海外合作研究等,与我切磋商讨。支持青年学者的各类政策和项目发生聚合效应,为研究所推进学科建设、学术创新、国际传播注入了强劲动能。
我同时也是院、所各项青年发展支持政策的受益者。入院之前,我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只顾自己钻“象牙塔”。但入院以后,一方面,我通过与所内和院内诸多同事、专家密切交流,大大开阔了眼界,常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事经济研究的同事与从事国际政治研究的同事经常碰头交流,在相互启发中促成产出高质量的论文、专著和要报成果。另一方面,我从院、所获得许多参与专项研究和实地调研的机会,在“行万里路”中深入了解世情、掌握一手材料,对习近平总书记“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论断有了更加深刻的体认,为践行我院“三项共识”、积极建言献策夯实了根基。
入院以来,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平台,我积极投身对外学术交流,在外宣工作中尽绵薄之力。其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是重要契机,不仅能与国际同行讨论交流,了解国际研究前沿,推广中国学术研究成果,还能利用国际平台驳斥反华污蔑抹黑,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在今年2月中旬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举办的中美关系辩论会上,我坚决驳斥了美国反华势力的错误言论。当时,受邀参会的美国国会政客在开场发言中极力宣扬“中国威胁论”,鼓吹“中国与俄罗斯、伊朗等国组成‘不稳定联盟’”,意图推翻美西方构建的国际体系,是国际“动荡”的根源。在随后的辩论中,我正好遇到这一辩题,一位美国学者试图将之前政客的夸大抹黑理论化、合理化,而开场前的现场民调显示华盛顿智库多数人具有类似的认知。我认真听取了对方学者的论点论据,在其后的辩论中逐条驳斥,以数据和事实为中国外交立场正名,最终赢得了在场听众的理解和认可,当场转变了三分之一听众的态度。
我从长期对外学术交流经历中体会到,在扎实的专业研究基础上开展学术外宣,能够有力配合中国外交大局,为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话语权作出积极贡献。“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青年学者只有持之以恒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治理体系建设,才能打破西方学术霸权,才能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