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东霞:培育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的社会工作策略

2025-04-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提出:“鼓励青年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带头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共建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青少年是未来环境消费与环境治理的重要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力量,积极培育青少年的亲环境行为,引导其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在情境中”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强调社工在处理服务对象问题时对人与环境的双重关注。政府对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持积极支持态度,也为社会工作在青少年公共空间亲环境行为培育方面提供了明确指引。 

  公共空间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作用 

  公共空间是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提供公共使用的场所,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物理环境指自然景观、人工设施等可感知的有形物质要素;社会环境则是由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规范以及社会角色期望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复杂社会生态系统。它们共同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产生影响。 

  第一,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合理的公共空间布局,如在公园中垃圾桶的合理安置与醒目标识,可以引导青少年主动投放废弃物并产生示范作用。二是生态景观设计中融入的环保理论可以唤醒和激发青少年的环保意识与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塑造其亲环境行为习惯。三是公共空间标识如“垃圾分类步骤说明”“垃圾投放指引”等,能有效提醒人们规范自身行为,起到宣传与提醒作用。 

  第二,公共空间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公共空间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个体、群体以及社会规范来发挥作用。一是个体的榜样示范作用,是指当在公共空间看到个体做出亲环境行为时,其他人会通过观察学习并模仿其行为。二是群体行为的引导与强化作用。青少年通过学习并模仿亲环境行为获得表扬或奖励时,其亲环境行为会得到强化,形成行为模式。即使未亲身实践,看到他人因亲环境行为获得奖励,也会被激励去实践。三是社会规范的规范制约作用。如青少年通过观察学习“不乱扔垃圾”“不踩踏草地”等社会规范,会制约其实施破坏环境的行为。 

  社会工作介入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秉持“助人自助”理念,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注重从个体、家庭、社区等多个层面入手,运用专业方法和技巧,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在青少年公共空间亲环境行为培育中,社会工作在“人在情境中”理念指导下,借助个案、小组及社区工作方法,采用个体与情境相联系的观点看待服务对象问题,系统性地干预和引导青少年的亲环境行为,促进其形成积极的行为模式。 

  第一,个案工作:尊重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服务。个案工作方法强调对青少年个体独特性的关注和深入理解,通过一对一的专业服务,为有特殊需求的青少年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解决他们在亲环境行为养成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个体所处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青少年的亲环境行为养成受生态系统环境的重要影响,每个青少年都有其独特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这些因素塑造了他们独特的个性和行为模式。社工通过与青少年建立专业关系,深入了解其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兴趣爱好、价值观以及在亲环境行为方面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表现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 

  第二,小组工作:注重互动与合作,实现个人成长与改变。小组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亲环境行为培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以小组为平台,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实现个人成长和行为改变。社工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青少年的亲环境行为现状、需求和期望,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主题活动,如环保知识讲座、环保技能培训、实地考察、环保实践活动等。在实施阶段,社工要引导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共同探讨环保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交流互动获得启发,拓宽视野,增强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社工要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互动合作,营造良好的小组氛围。 

  第三,社区工作:整合社区资源,营造社区环保氛围。社区工作方法以整个社区为服务对象,通过整合社区资源、推动社区发展等方式,营造有利于青少年亲环境行为养成的社区环境,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和社区能力建设,强调社区居民在解决社区问题和促进社区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社工需要整合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动员社区内的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力量,形成环保合力,为青少年亲环境行为培育提供支持。一方面,通过开展环保知识讲座、环保主题活动等,向社区居民传授环保知识和技能,增强其环保意识;另一方面,注重培养社区居民的亲环境行为,组织居民成立环保志愿者队伍、环保社团等组织,发动居民参与环保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参与度。此外,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与维护,优化公共空间设计,强化社区整体的环保氛围,以社区情境的正向改变为动力,促进青少年持续养成亲环境行为习惯。 

  社会工作介入的培育策略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介入青少年亲环境行为培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进一步提升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的效果,社工还要注重培育策略。 

  第一,发展环境认知策略。在青少年亲环境行为培育中,一方面,青少年的认知会影响他们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和采取亲环境行为的意愿;另一方面,环境因素,如社会文化氛围、家庭和学校环境等也会影响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因此,社工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氛围,让他们通过周围环境的影响,形成积极的环境认知和态度,进而采取更多的亲环境行为。 

  第二,激发环境情感策略。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不是被事件本身所扰,而是被他对事情的看法所扰。社工在运用专业工作方法开展服务时,要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信息的即时性、广泛性和互动性等优势,创建环保主题的社交媒体账号,定期发布丰富多样的环保内容,了解青少年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和想法,帮助他们识别和纠正不合理的环境信念,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亲环境行为观念。 

  第三,塑造行为模式策略。在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协调作用,通过对个人行为的解读直接影响个人是否最终采取行动。认知的形成受“自动化思考”机制的影响。因此,社工在开展个案、小组及社区工作时,可以通过引导青少年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改变他们对环境问题的看法与认知,帮助他们打破原有的“自动化思考”模式,塑造新的环境行为模式,从而有效地引导他们实行亲环境行为。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翔英(报纸)苏威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