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既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的重要呈现形式,是表意与表象、审美与审丑的内在统一性,具有强大的表现力、渗透力和亲和力,尤其是动漫作品中所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由动漫角色形象塑造所产生的“萌化”效应,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而且为讲好中国故事,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进而让中国故事更加生动、中国形象更加鲜活开辟了新的实践路径。2025年1月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在上映后接连打破票房纪录,不仅登顶中国市场,还进入全球前十位,列全球动画电影首位,也标志着我国动漫文化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守正创新为新时代动漫创作注入不竭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漫创作与国漫角色塑造的源头和基础,吸引观众、脍炙人口且深入人心的动漫故事,以及在此基础上塑造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动漫角色形象,必定浸润和传承着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其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以及所映照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认知和行为方式,进而融入人们的日常。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崭新的故事叙事方式、角色形象塑造,以及深具中国特色的美学与韵味,不仅成为新时代中国动漫发展史上的“文化事件”,而且成为具有“国漫崛起”标识意义的“社会事件”。在这个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穿越时空而来的“齐天大圣”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历史传承,更是一种对新时代东方侠义精神的新的诠释。
守正创新为新时代动漫创作和国漫角色塑造开辟新路径。近年来,动漫文艺创作围绕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对文化典籍和文学名著深度挖掘而创作的一系列动漫作品及其角色形象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2016年以来追光动画建立起了新时代动画电影“新传说”“新神话”“新文化”三大系列品牌。其中,围绕《白蛇传》而形成的系列动画影片也进一步诠释了动漫文艺创作对中国民间传说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意义。作品《白蛇:缘起》就从“前传”出发,回归到事物的原点去探索角色之间情感羁绊的来源,因循却不守旧,在共情与互动中赋予故事、角色新的活力,不断地沁润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对现代生活的感悟。《长安三万里》则以动漫的形式全新呈现了以李白、高适等为代表的唐代诗人角色群像及经典唐诗名篇,让观众在角色的引领下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诗意之美,即以动漫为载体,以诗歌叙事为核心,以角色塑造为情绪指引,充分展示了东方美学的文化底蕴与魅力。
守正创新赋能国漫品牌建设和角色IP二次开发,开拓新时代国漫角色塑造新空间。动漫角色衍生产品是以动漫角色为原型进行二次创作,经角色形象转化而形成的一系列可供售卖的相关产品,如玩偶、徽章、服饰、文具、卡牌、模型等。虽然动漫角色衍生品位于整个动漫产业链条的下端,但从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来看,它却是重要的盈利环节,是动漫文化消费市场的基础型产品。
数字文艺创新丰富国漫及其角色呈现形式
新时代数字技术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这要求我们在准确把握文艺形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国漫数字化创作,创新动漫角色表现形式,赋能动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把握数字文艺类型,丰富国漫及其角色创作形式。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动画工业化水平在不断提升,从初期的缺技术、平台、流程,到今天能够依托云技术构建自动化内容渲染工作流水线,以及借助海量的离线渲染资源、高性能的算力与存储力高效推进整体动画视觉创作工作,建立专业化、模块化的生产流程,不仅提高了动画创作、制作的效率,也标志着我国动画制作工业化体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深化国漫及其角色数字化应用空间拓展及其场景构建。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环绕立体声技术、大型现代制图、音频、视频辅助软件等成为国漫角色塑造的有效制作手段,《哪吒2》制作团队自主研发的“动态水墨渲染引擎”等已经实现了传统水墨艺术与现代动画技术的有机结合;而VR、AR等新技术迭代升级使得全真虚拟场景搭建成为可能,尤其是在建模技术、捕捉技术和视听技术的加持下,使得真人与虚拟角色互换的沉浸式体验更加具有真实感;这些也转化为多样化的数字资产,为角色IP多场景打造与应用奠定基础;同时,AI大模型则为以上各个流程的实现、衔接与拓展提供动力来源。国漫角色塑造还体现在数字人、虚拟角色形象的建构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方面。“数字人”实质上是以动漫创作为表现形式,利用计算机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技术打造的虚拟或仿真角色人物形象。“敦煌仙子”伽瑶、苏东坡数字人等都是在动漫文艺创作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有机融入角色塑造中,进一步展示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并使之在媒介融合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成为国漫角色数字化创作与应用的价值基础。
以中华文化立场构建国漫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直面人类生存状况及其共同面对的社会现实问题,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进一步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以世界都能听得懂的“语言”和传播方式,把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而动漫这一文艺类型无疑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和媒介。
遵循文艺传播的规律,回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打造经典国漫角色形象。动漫艺术归根到底是人的艺术。即便是以“物”的形式所塑造的动漫角色形象,或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风雨雷电火),抑或虚拟物等,其本质和表现形式都是基于人的人际关系和人情世界而营造出的人间幻境,反映的是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快意恩仇和喜怒哀乐。关注人、关注人的日常生活、关注人的自由发展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动漫创作与角色塑造的目标和追求。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经典国漫角色为载体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动漫角色具有既是人物形象又是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的独特优势,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角色形象去诠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将新时代中国人民火热的现实生活介绍出去,可以消弭区域边界和文化隔阂并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彰显中华文化的思想魅力和精神力量。一部部直面社会现实和生存状态的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作品,一个个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精神且颇具亲和力与渗透力的动漫角色形象,展现了动漫文化的创新活力。
坚持以中国精神铸魂,丰富国漫角色的价值内涵,既是提升国漫影响力和角色核心竞争力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也是推动新时代国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精神铸魂是国漫作品及其角色凝练共识、升华生活以及提升国际化品质和国际传播能力的现实需要。从动漫角色创意设计的全过程来看,动漫角色的社会性、经济性和审美性共同构成动漫角色的内在规定性,在动漫角色创作实践活动中,只有把三者紧密地统一在一起,并形成既互为条件又互为前提、既相互支撑又相互赋能的有机整体,才能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与同频共振、同步提升与协调发展、技术发明与理论创新,以及互助互补和互相成就,共同构成动漫角色创作活动的基本存在样态;而在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中反映社会、认识社会,凝练共识、升华生活,不断深化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认识过程,不断在新的层面上达成对各种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的辩证认识并使之更具有导向性和建设性,最终实现动漫角色意识形态与当代社会价值观的良性互动则是动漫角色创作活动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作者系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文化和旅游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