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不仅是出于机构改革的需要,更是出于对新时代社会工作尤其是信访工作的深刻认识和全面布局。作为党中央的职能部门,中央社会工作部肩负着统筹指导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使命,旨在通过多元化的专业手法,主动介入并重视社会问题的预防处理,以实现政社协同治理的新格局。2024年民政部审议通过的《民政信访工作办法》进一步强调了选拔高素质信访工作干部的问题,并提倡引入社会工作师、律师等专业力量,提升信访工作的专业素质。信访社会工作者服务是社会工作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2021年12月,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信访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作为深圳市该领域的地方标准。信访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培养具备高素质、创新能力的信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格局下我国社会工作结合性建构的核心所在。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问题是社会工作面临的新领域、新课题。为此,应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以党建引领推动新时代信访社会工作人才创新发展,聚焦于加强政策支持与机制建设、优化发展制度与岗位设置、推动新质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以及促进社工价值与信访工作的深度融合。做好新时代信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高质量建设,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实社会治理基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意义重大。
概言之,相关政策的碎片化、角色定位的模糊化以及专业教育的零散化等问题,仍是制约我国信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高质量建设的主要瓶颈。
一方面,近三十年社会工作范畴的持续扩张为信访社会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与空间,但信访问题错综复杂,缺乏信访社会工作的顶层设计与统领性政策指引,致使机构间协调机制缺失、归口混乱,在部分地区引发部门间权力交叉、权责不明。同时,信访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实践仍在探索阶段。信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业规划尚不清晰,导致专业人才难以深入信访治理体系内施展拳脚。政策碎片化致使地方人才培养制度与实施办法残缺不全,人才缺口庞大。
另一方面,角色定位模糊致使信访社会工作教育导向与行业核心能力需求存在部分偏离,未能紧密围绕实务场景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开展教学,使得学生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工作实践。课程内容缺乏对社会发展新趋势、新问题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拓展,局限于传统理论与案例,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应对新挑战的能力,学生实操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难以在毕业时迅速融入工作岗位。信访社会工作者定位模糊、角色泛化且功能局限,究其岗位性质是体制内增量还是政府购买形式,成为社会工作领域讨论的焦点与难点。因此,实现信访与社会工作从“物理整合”迈向“化学融合”,仍需攻坚克难,任重道远。
搭建统一政策协调平台,化解政策碎片化障碍。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矛盾和信访诉求,只有整合政策资源,才能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党委应发挥引领作用,联合民政、司法等多部门定期召开交流会议,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细致比对各部门出台的政策,及时消除政策间的重复与冲突,实现协同发展。同时,结合信访社会工作行业特性与长远发展规划,构建系统的政策体系框架,全面涵盖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等各个环节,明确各级职责与关键任务,为各部门制定具体政策提供可靠依据。此外,成立由专家、一线从业者和学者组成的专业评估小组,定期深入剖析政策实施成效,借助线上线下多渠道广泛收集意见,依据反馈及时修订完善政策。还应聚焦涉法涉诉、民生保障等信访工作重点领域,推进跨部门合作项目,各部门协同配合,在项目实践中检验并完善政策,总结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
融合职业发展与岗位设置,解决专业人才后顾之忧。应创新岗位编制管理,将信访社会工作岗位纳入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编制体系,优先招录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探索多元服务模式,积极借鉴社会工作在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以第三方身份参与信访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动专业社工进驻信访部门或转介相关个案,充分发挥专业社工优势,提升信访工作专业性和精准度,为社会治理创新开辟新路径。人才留用保障是长远发展的关键,应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提升信访社工的职业满意度与成就感,契合重视人才发展的时代要求,在信访领域科学设置专业岗位并明确职级,构建清晰的职业规划路径。
扩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对象范围,充实信访社工人才专业力量。信访社会工作的可行性根源于人们对于信访工作与社会工作在理念、目标、功能和对象等方面认识的一致性。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与信访工作的深度融合,当如盐溶于水,在培养信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不应局限于拥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的学生群体,而应通过教育培训,向现有信访工作人员传授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和专业知识。一方面,信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通过深入学习社会工作的理念,培养以平等、尊重、接纳的态度对待信访者的专业意识。另一方面,在处理信访矛盾时,应运用个案管理方法和专业技巧,精准定位信访工作与党的社会工作的结合点与切入点,聚焦于基层社会治理、“两企三新”党建、矛盾风险化解等关键领域,整合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力量,积极探索和创新相关体制机制,最终全面提升化解信访矛盾的效率和效能。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信访实践工作有机结合,不仅能够迅速扩充信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促进信访工作与社会工作之间的行业流通,还能扩大社会工作者在信访领域的职业认同,从而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质增效。
锚定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育方向。培育信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紧密结合本土教育现状。一方面,教育部门与高校应加强合作,通过政策扶持、资源共享等方式,鼓励高校开设信访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课程内容充分吸纳一线信访工作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与信访机构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打造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特色研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借助数字技术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体系。线上搭建功能完备的培训平台,上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涵盖信访案例剖析、政策法规解读等内容,方便学员随时学习;线下定期组织集中培训,邀请行业专家、资深从业者进行现场指导,增强学员实践能力。通过系统培训,提升学员创新思维,强化其对信访工作的认同感。为整合资源,建立“信访 + 社工”人才交流机制,定期开展经验分享会、联合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双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升信访社会工作者专业水平,提高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信访工作输送更多专业人才,推动信访工作高效开展。最终达到信访社会工作者“存量提升”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增量提质”目标的有机结合,为信访社会工作领域培养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本土特色的新质人才。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洞察民情、汇聚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重要途径。党中央作出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的决策,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体现,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信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有机融合,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加强信访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开创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崭新局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智能居家照护的循证实践研究”(22BSH15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