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波:三角校正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局限与突破

2024-11-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三角校正最初源于土地测量和航海领域,指的是调查员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来观察事物并最终确定它的实际位置。这个方法被引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之后,研究者会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作出相应调整。面对同一个研究论题,研究者会综合采用定性和定量类型的数据来展开全面分析。其实我们如果追溯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就会发现不少经典研究虽然没有明确说明采用三角校正,但遵循着三角校正的研究思路和操作方式。例如,罗伯特·金·默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通过分析《国民传记辞典》来揭示当时精英人物的职业兴趣分布情况,同时结合英国的革命战争史来对这种分析作进一步补充说明。类似经典研究并不少见,可以说经过历代研究者的不断改进,三角校正的优势愈发明显。

  三角校正的优势:多元的研究角度 

  研究者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如果只采用一种方法来观察对象或收集资料,可能会由于研究工具的局限或研究者的认知偏差,而未能收集到全面且深入的资料,结果难免会有错漏。面对这个难题,一些研究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对象,通过比对不同的观察发现来呈现经验现实,这对以经验现实为基础的社会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议题不同,研究者会采用四种类型的三角校正。测量的三角校正指的是研究者通过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同一对象,由于每种测量工具关注的是对象的不同维度或侧面,这就能使研究者获得对现象的全面认识。观察者的三角校正指的是研究者通过增加多个观察者来观察同一对象,由于每个观察者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特征,这就能使研究者获得对现象的整体理解。理论的三角校正指的是研究者通过使用两种及以上的理论视角来解释同一对象,由于每个理论观点具有不同的前提假设与约束条件,这就能使研究者获得对现象的多种解释。方法的三角校正指的是研究者通过同时使用定性和定量方法来研究同一对象,由于两种方法具有不同的原则假设和研究路径,这就能使研究者获得对现象的立体呈现。

  与单纯靠一种方法来收集经验资料相比,三角校正的优势就在于研究者可以从更多元的角度(理论、方法、测量工具和观察者)来挖掘并呈现经验现实,这既能有效消减资料收集的选择性偏差,又能扩展研究者的分析视角。诸多优势使三角校正引起不少研究者的重视,当前学界围绕三角校正进行的方法反思以及运用三角校正开展的经验研究越来越多。

  三角校正的局限:三个不确定 

  三角校正尽管为研究者消减资料收集的选择性偏差提供了很大帮助,但仍存在一些局限,这些局限可以概括为三个不确定。首先是三角校正事实认定的不确定。这指的是面对同一对象,研究者如何协调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或发现。如果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或发现恰好一致,这比较好处理,因为这正好说明不同来源的数据发现正好与经验事实相符,三角校正达到了预期目标。然而,如果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或发现正好彼此冲突,这就比较难以处理,因为甄别不同的数据发现给研究者提出了挑战。引入三角校正,就是为了确认经验事实,结果反而让事实变得模棱两可。简言之,关于经验事实我们到底该接受哪种研究发现,就成为第一个难题,这称之为事实认定的不确定。其次是三角校正选择方式的不确定。这指的是面对同一对象,研究者到底该选择哪一种三角校正才更恰当。三角校正的选择方式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在上述四种校正类型中选择一种与研究议题相适的类型,到底选择理论的三角校正还是方法的三角校正。第二个层面是在某种三角校正类型中选择与议题相适的子类型。以观察者三角校正为例,观察者的社会背景特征多种多样,到底以哪些背景特征作为遴选观察者的标准就很重要。简言之,关于三角校正我们到底该选择哪种类型,就成为第二个难题,这称之为选择方式的不确定。最后是三角校正实施条件的不确定。这指的是面对同一对象,研究者需要权衡哪一种三角校正更有可能实施。测量工具的三角校正需要研究者掌握更多的测量工具手段,观察者的三角校正需要研究者招募更多样的观察者,理论的三角校正需要研究者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方法的三角校正需要研究者掌握更多元化的研究方法。简言之,关于社会研究我们做了多少准备工作,就成为第三个难题,这称之为实施条件的不确定。

  三角校正的上述三个局限并非自身固有的,更多是由于研究者将它从自然科学领域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导致的结果。此时,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局限而排斥它,相反则需要在认真认识这些局限的过程中,采取各种办法来化解,这样才能使它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发挥最大化的效果。

  三角校正的改进:方法渗透理论 

  三角校正不仅克服了资料收集的选择性偏差,而且拓宽了研究者的认知范围。然而,它同样存在诸多局限,即事实认定的不确定、选择方式的不确定和实施条件的不确定。接下来,笔者针对上述三个不确定逐一提出化解策略。第一,针对事实认定的不确定,我们需要反思事实认定中隐藏的方法论原则,特别要区分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关于三角校正的不同认识。早期研究者之所以认为,面对同一现象可以通过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确认事实,是因为这里暗含的是一种实证主义立场,即事实认定的客观性。然而,如果某种方法的前提是建构主义立场,那么就意味着即使面对同一现象,不同的方法也可能会获得不同的发现。此时,研究者如果非要甄别哪种发现与事实相符,结果就会顾此失彼。比较稳妥的办法是我们在承认不同研究发现的基础上,认真辨析不同发现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联系。换言之,我们不是为了证实或证伪某个发现,而是从多方面和多维度来扩展对经验事实的认定,此时的三角校正更多是在帮助研究者拓宽对经验事实的认识。第二,针对选择方式的不确定,我们需要考察不同三角校正类型背后的理论影响,特别要关注理论与方法的内在联系。三角校正从类型上大致分为理论的三角校正、观察者三角校正、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的三角校正,除理论的三角校正外,其他三类校正同样与理论有着内在联系。以观察者的三角校正为例,我们看似是通过不同的观察者来观察同一对象并判定事实。然而,不同社会特征的观察者在观察同一事物的时候本身就存在观察渗透理论的可能,即每个人由于社会阅历和理论储备的差别,可能会对同一事物给出不同判断。此外,研究方法的三角校正中的不同方法同样有理论前提。三角校正的实质是理论与经验的相互对照,只是这里的理论不止一种而是若干种。我们需要透过三角校正看到背后的理论影响,这样才能选择与议题相匹配的三角校正。第三,针对实施条件的不确定,我们需要考虑不同三角校正类型实施的现实条件,既要关注研究者的能力,又要兼顾现实调查条件。三角校正对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定量研究者来说,需要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对定性研究者来说,需要将观察法、文献法和深度访谈相结合。基于此,研究者在开展研究之前要做好三方面准备:一是做好理论和方法准备,为接下来的三角校正提供保证;二是考虑是否有开展三角校正的必要性,如果根据一种方法就能收集无偏的资料,就不必采取三角校正;三是需要三角校正但现实条件不允许,研究者此时要么想办法创造条件,要么在资料分析时就需要给结论作出限定。

  三角校正相对传统方法来说确实可以有效消减资料收集偏差,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相应的局限,我们将其概括为事实认定的不确定、选择方式的不确定和实施条件的不确定,同时针对三个不确定提出了相应的化解策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关于三角校正的讨论为我们展现了自然科学领域方法引入社会科学领域所具备的优势以及可能产生的风险,但这不是我们拒绝向自然科学领域借鉴的借口。

   (作者系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翔英(报纸)苏威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