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好教师”之问:基于德性文化的教育家精神省思

2024-09-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好教师”自古以来一直是社会发展与个体成才之关键,亦是教育事业发展对教师的至高标准与理想追求。伴随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亟须重新审视“好教师”的社会文化基础,以发挥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深刻阐释,启发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对“好教师”的高度重视。2024年教师节即将来临,“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为鲜明主题,更为形塑新时代“好教师”的“大国良师”形象奠定了基础。以教师德性为核心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甄别“好教师”的重要指标,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诉求。依托德性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塑造新时代教师社会责任、职业价值、道德旨趣的基石。

  历史之问:教育家精神的德性文化源头 

  德性的可教性作为我国古代教育家的基本假设,已成为教师德性文化的基础,也是新时代“好教师”评判的历史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德性文化更是中华优秀师德文化的延伸及深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教育成效。中华传统师德注重以德立身、立德树人,坚持人的德性内化与修为,追求自我完善的师德目标,以一种“完人”“全人”的核心思想一以贯之。

  教师德性蕴含于古代教育家之精神特质中,被赋予至高无上的社会价值及文化符号意义。新时代高度关注教育家精神,召唤教师德性文化的再度重提。教师德性文化的历史传统可以追溯至我国古代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是多种优秀传统文化糅合、凝练、沉淀的结晶,为我国师德师风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德性资源。儒家教化思想作为我国教育思想的源流,以“礼”“仁”为核心概念,重在以德教人、教人以德。德性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圣贤”“圣人”“君子”是我国古代德性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

  教师德性文化的根本在于文化自觉,启发引导新时代教师自觉认识德性文化,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品质,自觉坚守德性文化使命,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自我塑造、自我反省,最终以“为己之学”而致“成己达人”。焕发教师德性文化的社会价值,目的在于引导教师自觉反省历史文化传统,孕育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精神营养,以伦理道德要求现代教师进行自我人格修养、精神灵魂重塑,构建新时代“好教师”的德性论体系。

  理论之问:教育家精神的德性文化基石 

  德性文化重在关注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发挥教育的文化功能,以实现文化在教师教书育人时的涵化与浸润作用,以无声的德性文化自觉实现教师职业道德的高效进阶。德性文化可以引领教师实现对德性的基本认知,进而提升教师队伍教书育人的能力,以德性文化自觉孕育教师的教育家精神特质。

  教师德性依赖于教师的道德形象以及道德想象,通过激发教师的道德意向性,触动教师由内而外的道德心,让其自然而然感知德性的魅力,彰显教育家精神。同时,教师应坚守基本道德规范及伦理标准,养成超越自然人性的卓越道德信仰和人格精神。教师德性自觉是外在道德规范自觉内化的过程,使教师在传承、传播、创造文化中,自愿履行教育家精神,创造中国式教师德性文化的自主知识体系。

  此外,应不断拓展教师德性议题,持续深化德性伦理基础,建构德性文化知识体系,打通师德与师道之间的时代难题。强化教师德性文化的研究边界,以新时代教师职业德性为基点,塑造以德为本的价值形态,生成德性至上的文化范式,最终孕育新时代教育家精神。

  国际之问:教育家精神的德性文化交融 

  “好教师”的精神品性是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教育理念与传播话语,教师德性文化的国际传播话语旨在筑牢世界教育共同体,搭建各国教育交往、交流、交融的现代化平台,共促高质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已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只有在世界文明的交流对话、协同互鉴中,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才会凸显文明的新力量,铸就中华现代文明新形态。深究教师德性文化的国际意义旨在探索不同历史时期教师德性的社会价值,同时扩大教师德性文化在走向世界之时的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必须坚守中华文化底线与立场,用现代化之眼审视中西方德性文化的差异,寻找教师德性的文化根源,断定文化自觉的德性灵魂,丰富国际化视野中的教育家精神谱系。

  教师德性文化共同体建构是以中华德性文化理念与价值为核心,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本土化的德性标准、审美原则、是非判断等,搭建中华德性文化走向世界的精神桥梁。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切入点,深化拓展新时代中国“好教师”德性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成为中国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窗口。“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我国新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打造了世界性平台。其中,以深挖教师德性文化为点,以推动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为线,以划定教育改革为面,铸造“点线面”互利共赢的国际化“好教师”共同体。

  构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教师德性话语体系,是中华德性文化走向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教师德性文化的国际对话,有利于夯实本土化教师德性理论的根基,生成国际社会认可的“好教师”德性文化体系与标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塑造新时代教师德性文化国际话语提供本土表达方式,以中国式德性文化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凸显以德为本、德性育人的中国化德性文化优势。彰显中国“好教师”的文化主体性,融通多语种区域国别研究,将教师德性文化视为国际化传播的特殊符号,开展文明对话,建构教师德性文化共同体及其传播话语体系,形成“教育丝绸之路”。

  方法之问:教育家精神的德性文化生态 

  教师德性文化的宗旨是引导教师自觉反思教育存在,深刻领悟教与学的本质,体悟师与生的关系,从规则伦理走向关怀伦理,彰显教师职业的精神价值与文化意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其中,德性文化各因素的协调统一是融通人之现代化与教师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大力弘扬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必要基础。德性自觉作为德育思想的特色,一直饱受德性主体的关注,“自我修养”是传统德性文化的通用方法,更新“好教师”培育方法成为新时代德性文化自觉的核心维度。

  基于德性文化的教育家精神,以“德性自觉”融合了中西方教师德性文化的内核,建构自主自觉的教师德性生态体系,将成为新时代我国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提升的基本走向。德性文化自觉指引下的教师德性文化生态系统,目的在于规避新时代教师德性发展的诸多难题,如教师德性与伪教育的鸿沟、教师德性与课程改革的张力等。我国社会的结构化转型考验教育家存在的社会价值,现代社会无法逃避“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裂隙”,只能渴求一种引领社会发展的教育精神法则,即德性文化生态。

  寻求社会变革、教育改革的核心逻辑,就是时刻反问“好教师”的培养方法。遵循教育规律的为师之道、为师之德,塑造德性本位的教师观,是以德性文化自觉为核心的教育家精神培育的内在要求。因此,要规避利益至上、消费至上的物质主义现代化道路,以德性文化超越教育的工具化势态,形塑教师生命的自觉精神,推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以法治化引领新时代教师的德性生态系统,逐步将“好教师”内化于自我精神世界中,形塑教育家德性文化生态体系,助力教师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校聘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玲(报纸)苏威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