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青年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笔谈②】

王俊生: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2024-07-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我院青年干部学者深刻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联合中国社会科学网开办“社科青年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笔谈”专栏,邀请院青年学者代表,结合实际畅谈学习体会,带动全院青年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总目标、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等,切实提高全院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和现代化建设能力,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提供学理支撑。

 

 

  王俊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周边战略研究室主任。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3项。入选国家级人才称号,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七届优秀青年”、共青团中央“优秀兼职干部”等称号,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研究报告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以及20余项三等奖。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共35次提到“开放”,说明“开放”是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切入点。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对外开放对于国家发展的深刻意义,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一招”等。2021年11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首次指出“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决定》进一步将其明确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说明“开放”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发展的强劲动力,必须一以贯之地推进和扩大。同时,《决定》也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新时代,中国将继续通过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通过坚持高水平、高质量、高站位的“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开放与改革相辅相成

  《决定》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并强调“坚持以开放促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只有在开放与改革深度融合、互相促进的格局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机活力才能持续得到释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开放促进改革”有着生动的实践基础。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2013年9月,中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2023年11月,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这是中国最新成立的自贸试验区。截至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分7批次设立了22个自贸试验区。截至2024年初,22个自贸试验区累计开展3500余项改革试点,国家层面已累计推广349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这充分说明,以改革和创新为战略基点的对外开放,能更好更有效地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决定》对如何统筹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对如何提升对外开放能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进行了全方位部署。

  一是持续开放的信心不断坚定。新时代的改革和开放必将是多层次、宽领域的,这源于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为我们提供的各方面的宝贵经验和基础优势。例如,《决定》中指出,我国有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市场是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市场也是“机遇”的代名词。19世纪,英法崛起时人口千万级;20世纪,美日崛起时人口上亿级;如今,我们要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与十四亿级人口规模相结合的现代化。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改革举措持续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使我国市场的韧性不断提升,这也是我们不断开放的最大底气。

  二是高水平开放的制度基础不断夯实。《决定》指出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等。《决定》还明确指出,要“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这都表明,我国对外开放不仅是商品与要素的开放,还涉及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的相容相通,以推进更主动、更深层次的制度型开放。未来,中国在新阶段的制度建设上不仅会更好地对标国际规则与国际制度,同时也会积极参与相关制度规则的制定与完善。

  三是扩大开放的格局日益优化。《决定》指出要“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等,对优化区域布局、扩大国际合作方面进行了协同部署。可以说,我国对内与对外开放的布局是彼此激荡、相得益彰的。仍以自贸区为例,对内方面,最新成立的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在西北沿边地区设立的首个自贸试验区。至此,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格局。对外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立起了立足周边、面向全球的高标准国际自贸区网络。截至2024年初,中国对外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数由10个增加到22个,涉及29个国家与地区,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从占我国贸易总额比重的17%提升至35%以上。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实施,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开始启动。当前,中国正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与此同时,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已经‌连续举办六届,为推动中国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作出了巨大贡献。

扩大开放旨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毋庸置疑,扩大开放的对内目标必然是推进强国建设与实现民族复兴。对外目标则体现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扩大开放不仅造福于中国,也将造福于世界,让中国与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逆全球化思潮有所加剧,国际与地区冲突不断,世界经济复苏仍然面临巨大困难,相关国家债务风险上升,这种背景下,中国致力于促进共同发展与合作共赢,必将为世界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总之,中国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共赢与共同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不仅对中国至关重要,对于世界的未来发展也同样意义重大。

 
 
 
关键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青年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曾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