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虎:麦地纳工匠村:古埃及国家地方治理一瞥

2024-07-03 来源:《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01日 14版)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由于文献与考古证据的不足,近代西方学者一度对古埃及国家如何对村、镇等地方行政单位进行有效管理缺乏详尽的认识。1917年以来,法国东方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对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埃及村落之一——麦地纳村落及周边地区进行了长期的系统性挖掘,与此同时捷克埃及学家雅罗斯拉夫·塞尔尼等学者对该遗址中出土的数千块陶片、石片及纸草进行整理与翻译,使得现代学者不仅对古埃及村落的日常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对古埃及国家进行地方治理的方式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麦地纳工匠村建于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初期,位于今埃及卢克索地区西部的山谷之中,向东5公里左右即是尼罗河。由于紧邻“帝王谷”“王后谷”等新王国时期的王室陵墓,古埃及人曾将整个地区统称为“真理之地”。该村庄是一座由国家统一规划建造的“工人村”,主要供建造王室陵寝的工匠及其家人长期居住。该村落与古埃及其他历史时期的“工人村”布局相仿,大致呈矩形,一道厚约1.5米的石质围墙将其与外界隔开;村落内部为“棋盘型”布局,由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路及若干小路分隔为多个居住空间。村内总面积约5600平方米,其中包括68间房屋,最多时曾容纳约400至600位居民。这些房舍的面积虽然从40平方米至120平方米不等,但其建筑结构基本遵循相似的模式:它们一般被建造于石质地基之上,墙体由泥砖砌成;房屋的大门均朝向村内的各条道路,内部空间从前至后大致呈直线排列,主要可分为前厅、起居室、走廊、厨房、储藏室等不同区域。

  与古埃及普通村落不同,麦地纳工匠村在其存在的约400年中始终受到古埃及中央政府的直接监管,是一个直属于古埃及中央政府的高等级地方行政单位。这些工匠主要为王室丧葬活动服务,所以麦地纳工匠村名义上应由古埃及法老亲自掌管。但在实际生活中,工人们多受命于古埃及行政管理体系中的最高官员——维西尔,亦即宰相的号令。从第十八王朝开始,维西尔不仅亲自监督王室陵墓的选址与建造,同时也负责调整工匠的数量、为他们提供劳动工具及生活补给等事宜。至第十九、二十王朝时期,包括底比斯市长、阿蒙神庙最高祭司等本地官员,也经常参与此类管理工作。在陵墓修建过程中,工匠的组织与古埃及船员的组织方式类似,通常被分为人数大致相等的“左队”与“右队”。两队中各有一位工头及一位副手,负责工程监督和人员安排。此外,还有一位高级书吏负责记录物资的使用、工匠的出勤等事项。普通工匠则包括石匠、雕刻匠、泥瓦匠、木匠等,其中甚至还有来自西亚、努比亚、利比亚等地的外国人。

  古埃及国家为工匠及其家人提供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例如工匠们的“薪金”主要来自古埃及的粮仓,依据职级大小以不同数量的大麦、小麦等谷物形式按月发放,以供他们制作日常所需的面包、啤酒等口粮。同时,每个工匠家庭每月还可以获得数量不等的蔬菜、鱼类等食物。在节庆期间,工人们还会得到底比斯地区神庙送来的蛋糕、蜂蜜、啤酒等祭品。而盐、橄榄油、羊肉、牛奶等较为珍贵的物品也会从国库不定期地被运送至工匠村。此外,还有专门的挑水工、洗衣工、木匠等为工匠及其家人提供生活服务。

  即便如此,麦地纳工匠村的内部管理仍具有很大的“自主性”。除了定期前来巡视的高级官员,工匠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管理者是两位工头和高级书吏;他们多采用集体决策的方式,个人并不拥有单独的决定权。例如,面对财产、债务等纠纷时,三位管理者经常与其他工匠或外来的普通官员组成“法庭”,依据当时的社会传统或司法惯例进行调解。同时,这个“法庭”还具备确认房屋买卖、遗嘱订立等“公证”职能。中央政府对此通常不会进行过多干预。然而,凡涉及杀人、盗窃、挪用国家财产等严重的犯罪行为时,案件仍需交由底比斯的“高级法庭”进行审理,后者通常由维西尔、底比斯市长等中高级官员组成。工匠名义上应由国家选任委派,但他们实则多来自本村的工匠家庭,子承父业者十分常见。据文献记载,生活于第二十王朝晚期的一位工匠阿蒙纳赫特,其父亲及哥哥就曾先后担任村中的工头,直到另一工匠帕奈布通过贿赂维席尔取得了这一职位。这也引起阿蒙纳赫特本人的不满,因为他认为该职位理应由自己继续担任。

  同样,麦地纳工匠村中的经济活动也基本不受古埃及政府的直接管理。工匠们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仍会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制作陶器、地毯、衣物、铜镜等手工制品,拿到集市上进行兜售。他们还通过为同僚们制作家具、修补房屋、装饰私人陵墓等工作,以换取额外的报酬。许多富有的工匠甚至在村庄之外的其他地区购置不少田产、房屋和牲畜。这些私有财产可通过遗嘱或赠予的方式,转交给其子女或亲友。例如拉美西斯三世统治时期的一位工匠塔威瑞特赫特普提就将自己的一半财产分给了女儿,另一半则留给了母亲。另外,妇女在工匠村的经济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她们不仅要在丈夫外出工作期间负责家庭的正常运转,还会贩卖自己制作的纺织品等补贴家用。在少数情况下,一些女性甚至可以暂时接替她们的丈夫,参与村庄内部的管理工作。

  总体来看,麦地纳工匠村是古埃及国家将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同时运用于地方治理的代表性例证之一。由于其直接服务于古埃及王室陵墓的建造,因此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支持与监管。或许是出于管理效率及成本考虑,对于工匠村中的日常事务,古埃及统治者只能以国家权力为依托,委托村庄中的相关人员实施间接管理。在加拿大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布鲁斯·崔格尔等学者看来,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广幅国家”,古埃及国家主要依靠集权式的中央政府及多层级的区域管控机制,长期维持着一个较为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至新王国时期,古埃及政府至少可以划分为中央与地方两大部分:前者包括国王及王室成员、王室总管等组成的王室机构,以及由维西尔统领的行政机关等;后者大致包括42个州,其管理者由市长及负责土地、税收、档案等不同部门的中下级官员组成,各州中又包含若干村落,其中应存在如村庄“法庭”等形式的基层管理机构。而正是借助州、村等不同等级官员的协助,古埃及法老较好地实现了对基层村落的有效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麦地纳工匠村本质上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由古埃及政府基于特定目的,凭借其掌控的大量资源,对古埃及社会中一些特定群体进行集中管理的产物。这类村落的存在与否,与古埃及国家的具体需求与经济实力息息相关。所以,到第二十王朝后期,整个古埃及国家陷入衰落时,政治动荡、内战等危机也不同程度影响到工匠村的正常运转。而随着新王国时期的终结,“帝王谷”“王后谷”中陵寝的建造被废止,麦地纳工匠村也失去了其存在的前提,最终被古埃及人所遗弃,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作者系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讲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古代埃及社会医疗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麦地纳工匠村;古埃及;国家地方治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苏威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