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1924年4月12日访问中国,历时49天,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今年是其访华100周年,随着来自泰戈尔家乡的“印度学者艺术家‘重走泰戈尔之路’访华团”到访,纪念泰戈尔访华100周年系列活动在北京高校及全国多地隆重举办,泰戈尔诗歌热随之再度兴起。
源于母语的诗歌创作
泰戈尔最初作为诗人为人所知。凭借诗集《吉檀迦利》,泰戈尔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陈独秀选取《吉檀迦利》中的四首短诗,率先以五言诗体发表在1915年10月出版的《青年杂志》上。泰戈尔访华前后掀起了对其文学作品的译介高潮,他的创作风格与思想对郑振铎、冰心、徐志摩、郭沫若等作家的新体诗创作,以及当时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然而,直到今天,不少中国的泰戈尔诗歌爱好者并不知道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诗句大都从英语译本转译而来。
泰戈尔的主要创作语言是其母语孟加拉语。1912年,诗人从自己已出版的孟加拉语诗集《吉檀迦利》中挑选了53首,结合《祭品集》《渡口集》《歌之花环》等8部孟加拉语诗集中一些诗歌和1首剧本歌词,重组并自译成英语。在英译过程中,泰戈尔有时将原作两首诗糅合为一首或者加以改写,最终组成独立成篇的103首英语诗歌,沿用孟语“献歌”之意的“吉檀迦利”为题在英国结集出版。翌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就是此英语版本。
《吉檀迦利》问世于泰戈尔诗歌创作的高峰时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该英语版本与孟加拉语原版内容有所不同,与孟语原作的诗歌节律韵味相比,英文译作显得更像散文诗。诗人自己也坦言,虽然找到了用英语诗歌形式表达孟加拉语原作的方法,但他更喜欢和擅长以自己的母语创作。泰戈尔将孟加拉语原作自译或改写的英语诗集共有8部。中国读者最为熟悉也公认为经典的是冰心所译的《吉檀迦利》《园丁集》,以及郑振铎所译的《新月集》《飞鸟集》。不过,这些英语诗集只是泰戈尔诗歌创作中的很小一部分,他一生共创作了近60部孟加拉语诗集。我国1961年出版的《泰戈尔作品集》中收录了译自孟加拉语原作的泰戈尔诗歌,石素真成为国内用汉语翻译泰戈尔孟加拉语诗作的第一人。2015年出版的《泰戈尔作品全集》除少数英语作品外,均译自其孟加拉语原作,囊括了诗人的全部诗集。
孟加拉语诗歌的代表
泰戈尔是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的孟加拉人。除了孟加拉国以外,广义的孟加拉还包括印度的西孟加拉邦、特里普拉邦在内的以孟加拉语为官方语言的地区,以及比哈尔邦、奥里萨邦等孟加拉语使用者聚居的其他地区。孟加拉人指生活在上述区域及从该地区迁徙他乡的所有以孟加拉语为母语的人。
自古以来,印度就有多语种多元文化的特点。与人们熟知的古印度宗教与学术语言梵语相比,孟加拉语是相对年轻的语种,是印度—雅利安语支东部分支中从古吠陀语演变发展出的四种方言之一。作为一门通用语,孟加拉语在波罗王朝时期(约750—1161)开始形成固定的语言和文字。孟加拉语文学具有创作诗歌的传统,成书于12世纪末的《牧童歌》被认为是孟加拉诗歌的源头。自13世纪开始,先后出现了毗湿奴派和虔信派印度教诗人以及穆斯林诗人,他们以颂神、抒情和叙事的方式创作了大量孟加拉语诗歌。中世纪孟加拉语诗人的创作对包括泰戈尔在内的后世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上,孟加拉地区的统治权力长期由外来的非孟加拉人掌控,社交、商贸、礼仪等社会活动所使用的语言多为外来语。近代加尔各答是英国殖民统治中心,因此受过英语教育且富有民族主义精神的知识精英也早于印度其他地区出现在这里。19世纪上半叶,为推动处于停滞的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用母语进行写作和表达思想被知识精英接受并推崇。受历史上多种语言、宗教、文化影响的孟加拉语,在已有大量梵语词汇并融入阿拉伯语、波斯语、葡萄牙语、英语等外来词汇的基础上向现代转型,进一步规范了语法,书面语言逐渐与口语统一,形成了表现力丰富的现代语言。
现代孟加拉语诗歌的标志性人物是泰戈尔。他出生时的加尔各答已经历“孟加拉文艺复兴”的洗礼,成为学术重地和书刊出版之都。泰戈尔的祖父是率先出访欧洲并引进现代科技的印度实业家,父亲是孟加拉文艺复兴运动领导者之一。泰戈尔自小受东西方文化的熏陶,接受现代孟加拉文化和西式英语教育。他饱览群书,熟读印度传统与西方现代文化典籍,形成独具世界眼光的跨文化文明观和精神境界。泰戈尔以诗人的身份开始他的文学生涯,8岁就能写诗,12岁时完成了第一首长诗《心愿》。他一生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创作,一直持续至生命的终点,临终前还口授了他的最后一首诗。泰戈尔不同阶段的诗歌创作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息息相关,题材涉及哲理、宗教、政治、生活、自然等各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诗学思想和美学理论。被称为“诗圣”“世界诗人”的泰戈尔开创了现代孟加拉语诗歌的新时代,在推进孟加拉文学在印度文学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更为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为繁荣世界文学作出了贡献。
多元文化的践行者
1947年的印巴分治使孟加拉地区一分为二归属两个不同的国家:西孟加拉归属印度成立西孟加拉邦;东孟加拉由于宗教信仰选择加入巴基斯坦联邦,后因争取孟加拉语的国语地位与巴基斯坦决裂,以流血牺牲促成了孟加拉国的独立。因此,孟加拉语文学开始了以印度西孟邦首府加尔各答和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为两个中心的发展。尽管这样,东西两侧的孟加拉人仍习惯将其看作一个整体,共同尊崇孟加拉语言文化和文学艺术。加尔各答和达卡分别有同名的孟加拉研究院和泰戈尔相关研究机构,印度和孟加拉国都将泰戈尔作为自己重要的文化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泰戈尔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在留学英国期间钻研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又从孟加拉民间艺人那里学习了“巴乌尔”歌曲,这对其歌曲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流传广泛的泰戈尔歌曲指的是由泰戈尔作词谱曲的孟加拉语歌曲,共有两千多首。这些歌曲的歌词也是诗歌,收录在歌词集《歌之花园》中,包含颂神、爱国、自然、爱情等分类。比起诗歌,泰戈尔歌曲在孟加拉的影响力更大。印度和孟加拉国分别选用了泰戈尔作词谱曲的《人们的意志》和《金色的孟加拉》作为国歌,可谓世界罕见。此外,泰戈尔还创作了结合传统与现代、包含东西方元素的泰戈尔舞蹈并流传至今。泰戈尔的生日是5月7日,按孟加拉历计算是一月,即拜沙克月的第25天。孟加拉人在这一天会通过不同形式的泰戈尔歌曲和舞蹈表演来纪念他。孟加拉炎热的拜沙克月总是与泰戈尔的生日联系在一起,如同他名字中被用作昵称的“罗比”,在孟加拉语中意为“太阳”,正代表着光与热。
100年前,泰戈尔在访华演讲中提到:“我特来请求你们重新开启那条我希望依然存在的交往通道,尽管遗忘的杂草已丛生,它的路径仍有迹可循。”泰戈尔访华虽曾在学界引发争议,但他为中印两国跨文化交流和弘扬东方文明作出的贡献是被一致公认的。泰戈尔以诗人身份传递出对同属东方文明的中印两国在相互理解下加强人文交流的希冀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新时代的主题。
(作者系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亚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