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推动我院青年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联合中国社会科学网开办“社科青年说·党纪学习教育笔谈”专栏,邀请院“青年讲师团”成员和青年学者代表,结合实际畅谈学习体会,带动全院青年自觉学纪、知纪、明纪、守纪,以铁的纪律和优良作风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要求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提供坚强保障。
陈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乡村治理、土地制度、城乡发展问题研究。著有《土地政治论》,在重要和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1项,多次获院优秀对策信息奖,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拔尖人才。
长久以来,我一直对自己有那么一点苛求——与坊间流俗认识划清界线、致力作出原创性学术贡献、不做人云亦云的复读机式学者。从走出校门到进入研究机构,我一直带着这种执念读书写作,但几乎很少去思考其中更深刻的道理。记得去年,高翔院长在一次大会上掷地有声地提出,要让“学者有风骨、学术有品位、殿堂有尊严”。这几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当时突然有所开悟,我长期以来默默追逐的,不就是要做有品位的学问吗?在后来的日常交流中,能够感受到青年学者普遍对这三句话念兹在兹、充满共鸣。
党纪学习教育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淬炼和灵魂洗礼
什么叫学者有风骨?学者的风骨就在于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真正去为人民做学问。
学者,常年身处书斋和象牙塔中,一方面可以说很单纯、很质朴,而如果换个角度也可以说很“天真”、很“无知”。过去,在观看警示教育片、传达警示案例的时候,很多人惊呼“竟然还有这种事”。
党纪学习教育过程中,我们共同学习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通过个人自学、集体学习和专题辅导,大家逐渐明白了党的纪律中每一条都是有血有肉、见人见物的,每一位同志都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淬炼和灵魂洗礼。
文章与道义同在,学术与正气同存
什么叫学术有品位?社会科学研究是向着事物的本质而去的,有品位的学问就是学术研究能够真正发现事实、无限逼近事实、正确解释事实。
有品位的学术应该是能够直达问题本质的。这样说可能有些抽象,不妨举个例子。各个国家在粮农治理中通常都会对农业生产者进行临时救济或者对低收入者进行补贴,但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一次,我很偶然地读到一位青年学者的论述:对不同收入人群而言,收入的货币边际效用是存在差异的。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或上涨时,低收入人群对边际效用的感知波动更大,这是公共政策采取补贴和救济的原因。这样的判断就触及了问题的本质。
有品位的学术还应该能够找到新的分析角度,从而不断拓展问题的分析空间。还是拿我熟悉的农村研究来举例。乡村治理是当前农村研究中的显学,目前乡村治理研究的关注重点集中在治理体制、治理模式等表观秩序问题上。近几年,我尝试分析乡村治理活动与农民形态、产权制度、空间布局等基础因素之间的互动,以此去拓展治理问题的分析空间。
做有品位的学问必须要有一个清朗的学术环境和清澈的研究心态。整日蝇营狗苟、追名逐利,哪有时间和心境去好好做学问?政治清明、学风清正,才能孕育学者风骨,才能滋养学术品位。党纪学习教育不但让每一位科研人员都能够做到在党规党纪面前知敬畏、明底线、守规矩,更重要的是净化了政治生态和学术风气,扫除了长期困扰科研人员的一些不正之风。
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什么叫殿堂有尊严?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以科研为中心工作的政治机关,殿堂的尊严要在践行“三项共识”的征程中获得,殿堂的尊严要靠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贡献去维护。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着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优良传统,或者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定位决定了其必然带有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因和自觉。
学科体系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和科学研究学科体系。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是出于学术规训和知识传承的需要建立的。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从建院伊始,在学科设置上就有别于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科设置兼容了知识传承和问题导向,并在长期的研究中形成了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的良好互动。以高等教育学科为单元设立的研究所逐步衍生出新的问题领域,而以问题领域为单元设立的研究所逐步衍生出一些过去高等教育不能完全包容的新兴学科,这两条路径最终都催生了新的学科发展和学术进步。
学者和学术是殿堂的基石。维护殿堂尊严,需要每一位学者主动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处处充盈着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勃发着砥砺奋进的蓬勃力量。只要不断巩固党纪学习教育的成果,持续打造风清气正、开放包容的学术殿堂,这股奋进之势就一定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