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礼军:以精准心理帮扶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2024-05-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是构建和谐社会心态、促进社会稳定、实现强国建设的必要前提和精神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然而,随着社会节奏的日益加快和竞争压力的不断上涨,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凸显,且低龄化趋势显著。在此背景下,针对问题抓根源、把准脉、开好方,加强对青少年的精准心理帮扶,提高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少年精准心理帮扶的必要性 

  精准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我们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帮扶,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坚毅奋发的品格、乐观平和的心态、积极向上的斗志的新时代青年。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内涵必然包含心理富裕。心理上的富足与安全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后扶贫时代需要加大心理扶贫,促进心理富裕。物质和精神是人的一体两翼,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人民的物质需求已基本满足,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物质富足的同时追求精神富有,而心理健康是精神富有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青少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后备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潜在力量,针对青少年群体精准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意义重大。

  精准解决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指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典型性、多样性、新颖性、复杂性和突显性等特点,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网络成瘾以及人际关系不良等问题的比重不断加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可见,降低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精准解决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

  精准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是建设平安中国的内在需要。平安中国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更高水平的平安与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危害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是阻碍平安中国构建、美好社会和生活追求的潜在障碍。心理健康意味着拥有正确的认知、适当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恰当的行为和良好的适应能力等,这些都是个体适应环境、平衡社会的重要保证。因此,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实现现代化美好社会和生活,是平安中国建设的内在需要。

  青少年精准心理帮扶的现实困境 

  国家态度和个人认识的不同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成长,制定了诸多政策,实施了多项计划,发布了系列通知,从宏观层面明确了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规划了心理健康工作的方向,强调个人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然而,当前心理健康服务和宣传的下放落地仍较为滞后,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高,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深度不够,对寻求心理帮助的途径不了解,导致普通群众的心理健康观念与国家态度尚未同步。

  现实需求与专业力量的不平衡。目前,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现实需求逐渐增加,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治疗。但目前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隐藏着理论培训时间少、实践技能训练缺乏、督导制度缺失等诸多问题,导致专业资源的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且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心理帮扶资源力量的缓慢增长与人们对心理健康知识与辅导的迫切需求、心理健康师资专业水平的缓慢提高与人们对心理帮扶专业化的迫切需求之间的不平衡性矛盾,成为阻碍青少年精准心理帮扶和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因素。

  问题复杂性和方法多元化的矛盾。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复杂多样,问题的性质不同,症状表现不同,致病原因也不相同。尽管针对各种心理和精神疾病已发展出大量具有标准化程序的心理治疗方法,其数量多达500余种,且许多方法的治疗效果已得到临床试验与实验研究的证实,但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和验证。已有证据尚不够充分甚至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且不同治疗方法对许多心理行为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各自的临床优势并不明确,难以确定最佳的方法。多样化的治疗手段难以真正解决复杂的心理问题,甚至造成一种鱼龙混杂的矛盾局面。

  青少年精准心理帮扶的实践路径 

  瞄准工作方向,加强多方合作。一方面,瞄准心理帮扶工作的努力方向,切实推进心理帮扶工作的高效开展。紧紧围绕心理帮扶的目标和使命、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点和需求点,把握好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心理需求与心理供给之间的关系,强化精准心理帮扶的意识;处理好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实现心理健康工作整体推进的同时,重点开展问题青少年“点”的突破,实现精准发力。另一方面,加强心理帮扶主体的多方合作,形成心理帮扶合力。开设面向家长、子女、教师和社会的心理健康服务站点,为青少年成长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人提供广泛支持;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医院等青少年心理服务工作的主阵地作用,通过讲座等形式做好宣传,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心理帮扶。

  完善服务机制,强化服务能力。一方面,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为精准心理帮扶提供社会、经济、政策等支持和保障;明确帮扶主体责任意识,实行帮扶效果的双评机制,即青少年内部评价和社会外部评价;普及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定期开展青少年心理测评,关注心理发展动态。另一方面,加强岗位建设及人员配备,因需设岗定人,配足专业师资和精神专科医师;丰富专业医疗资源,统筹整合资源,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培训,不断提升帮扶人员的工作执行能力;严格把握岗位入职标准,定期开展培训考核,加强继续教育。

  优化帮扶观念,转变帮扶方向。心理帮扶的观念应从心理治疗向知识普及转变、从治愈向防预转变。一方面,加大科普宣传,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减少心理疾病污名化,正视心理健康问题;丰富宣传形式,编写耳熟能详的歌曲,录制通俗易懂的微课视频,印发方便携带的手册;增加新颖内容,贴近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增强青少年自我防预的能力,树立心理健康优先发展的观念。心理帮扶既要解决青少年既有的心理问题,更应提高其心理能量,提升其获得感和幸福感、心理韧性和心理基线,强化心理健康意识,实现心理自信和自我成长。

  精准分析反馈,扎实帮扶工作。强调心理帮扶在对象、问题、方法和反馈上的精准性,从根源上寻求心理帮扶的实现方法和策略。帮扶方式应因人而异,对于正常群体,应侧重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科普;对于一般问题群体,应注重心理咨询与辅导;对于严重问题群体,则应进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是开展精准心理帮扶的必要前提和技术保障,应加大对方法的模式、策略、操作程序、具体技术、临床优势等的探析,并加强不同方法之间的融合,以促使心理帮扶从单一技术心理治疗与干预向多维方法心理扶贫与建设的转变。重视帮扶者与被帮扶者之间双向、有效的沟通模式,分析心理帮扶的有效性以及如何进行调整,并及时、精准地反馈,以提高帮扶效果。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精准心理帮扶;青少年;心理健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玲(报纸)苏威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