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引导青年深植为民情怀、贡献青年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与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学雷锋 在行动】专栏,邀请我院“学雷锋”先进典型撰写心得文章,通过讲述扶贫故事、志愿故事、奉献故事,营造学习雷锋和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
芦千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组织与制度、农业农村服务业,在《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经济日报》等刊发论文多篇,基于调查研究的多项研究报告获得中央领导批示并转化为惠农政策。
学习雷锋精神既是精神世界的理想追求,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在平凡岗位上践行雷锋精神,就是要甘当“螺丝钉”,守住初心、爱岗敬业、学习钻研、锐意进取、服务人民,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作为以“三农”研究为志向的科研工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提供了甘当“螺丝钉”、推动“三农”发展的机遇和平台,让坚守岗位、踏实肯干、志愿服务成为我实现志向追求的进步阶梯。
用脚丈量农村,坚守“为农服务”初心。刚入职农村发展研究所时,我常听前辈们教导,要发扬农村发展研究所“用脚丈量农村,为农民做学问”的优良传统。我坚信扎实的实地调查和坚守为农民做学问的宗旨是做好“三农”研究的两大前提。扎实的实地调查也是获取真实数据资料,把自己代入农业农村发展情境,展现研究“真实感”的最有效路径。基于前期积累形成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研究方向,我聚焦农业农村“大服务”开展深入调查,试图从历史、制度、实践等多个层面解开农村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2023年,以完成院所交办任务为主,我在全国走访调查了超过100个村庄。加上之前的调研积累,我与基层干部、农民群众、返乡青年、创业群体等建立了稳定联系,能够及时地掌握乡村全面振兴的进展动态。这使我在开展专业领域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围绕院所需要,更好地理解中央决策精神和政策要旨,掌握关键问题,及时反馈要情,开展前瞻研判,提出咨询对策,发挥科研工作者研究实践、推动实践的作用。
当好农民朋友,讲好“中国三农”故事。作为自小在农村长大、经历了“农活”历练的80后科研工作者,对城乡关系变迁中农民发展过程的亲身感受,也让自己立志成为农民的“好朋友”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推动者,要求自己以农民视角看待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变化中的规律性问题,以实际行动发挥科研工作的社会价值。因此,在开展“三农”研究的调查过程中,我既注重从调研对象获取需要的真实信息,也注意发挥专业优势解答调研对象的政策咨询、实践困惑,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这使我结交了很多农民朋友,其中不少是农村青年创业人员。现在,我每天必备的工作内容就是与农民朋友“聊天”。这个过程是学以致用、检验学识的宝贵机会,更是提高研究成果实际价值的有力支撑,使自己既能随时了解农民所想所盼,也能充分掌握中央各项决策和政策的落地见效过程,更能清醒地看到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性成就。这样才有底气把中国农民的勤劳与智慧,把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实践,把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度优势和光明前景,有理有据自信地讲出来。
力行志愿服务,实现精神价值追求。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是学习雷锋精神的重要实践形式。志愿服务体现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就是把乐于助人、友善待人作为行为习惯、化为处事原则。精准扶贫工作启动时,我受到在西藏驻村工作同学的感召,选择了两名需要帮扶的藏族学龄前儿童,从小学一年级起资助他们顺利完成教育直至毕业择业。在驻村干部的接力帮助下,我以不干扰他们生活学习的方式,通过驻村干部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历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值得欣慰的是,他们都已经顺利初中毕业进入到职业院校学习。能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他们顺利成长,对于实现人生价值的意味不言而喻。这个过程也让我看到了精准扶贫中教育支持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意义。
乐于助人,助人为乐。参与志愿服务可以把由心而生的价值感转变为身心愉悦的化学反应。这可能也是学习践行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雷锋精神将一直指引我在中国“三农”实践研究中,守住为农民做学问的初心,当好一颗“螺丝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