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应然之举,也是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将“三讲”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要注重教学的系统贯通、问题疏通和案例融通。
系统贯通重在把道理讲深,主要解决的是“不知其然”的问题。所谓“不知其然”,指的是大学生在初高中时未曾学习,或即便涉猎,也只是“名称”意义上的熟知,而非“概念”意义上真知的知识。如“法治中国”和“法治国家”是两个随处可见、看似相同的名词,但两者在概念的内涵上有着微妙且清晰的差别。实际上,人们把握和解释世界的任何一个概念,都不可能是孤立自在的零星碎片。相反,“概念”的具体内涵依赖于“理论体系”,只能在理论体系中获得自我规定和相互规定,实现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系统贯通就是在教学中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建构逻辑化、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将概念引向清晰具体,把道理引致深化彻底。
大学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实际上就是要把“名称”上升为“概念”。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而言,大学阶段“不知其然”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概念、科学内涵和逻辑体系等。将这些大学生“不知其然”的知识内容讲“深”,首先要求教师深研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熟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整体性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内容,做到系统性、科学性融入。其次,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宏观勾勒和整体展示教学内容的体系框架,在框架中反观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各个核心概念,犹如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这类似于鉴别树叶,只有放置于树木的结构之中,各个树叶的属性、功能和作用才清晰明了,树叶与树枝、树干之间的关系才泾渭分明。简而言之,只有在概念的经络系统中,概念之间的“道理”才获得了彼此深化的理解和本质的认知。最后,在“关系”中进一步解析和明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逻辑体系。如前例,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法治中国和法治国家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法治中国”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法治建设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现阶段我国法治建设的总目标。
问题疏通重在把道理讲透,主要解决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所谓“不知其所以然”,是指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和掌握,但只是在知识意义上知道了“是什么”,尚未达到思想意义上为什么”的知识。很显然,此类知识指的是“重复性知识”。因为思政课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国家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是长期稳定不变的,大中小学培养和形塑的又是同一套价值体系,因此负载于价值观之上的知识内容不可避免地出现内容重复”。问题疏通正是在避免知识内容“简单重复”,实现理论内涵“螺旋上升”的意义上,特别关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借由问题让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通透之感。当然,人不可能带着空白的头脑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和分析问题的前提是必须知道“是什么”,才能合乎逻辑地追问“为什么”,这是问题式教学得以可能的根据和基础。
大学思政课要讲道理,必然要借助问题才能把思想讲透彻。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而言,大学阶段“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将这些大学生“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内容讲“透”,首先要求大学思政课教师了解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熟悉高中阶段法治教育部分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避免在教学中出现内容错位、简单重复或断层脱节等现象。其次,要善于逻辑化地整合问题,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法治问题链”,在问题的导引和讲解中,使学生洞察新时代中国法治发展的大势,觉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智慧和真理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思政课教学“要坚持问题导向”,“从一个问题切入,把一个问题讲深,最后触类旁通,可以带动很多关联问题,有可能是一通百通”。最后,要注重对“关联问题”展开历史性的学理拓展。例如,从有法可依到科学立法,是从数量的要求跃迁到质量的要求,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折射到立法环节的具体体现,新的表述更具时代性;从执法必严到严格执法,是从单纯强调执法严格,变化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体现了执法的“严格”而不“严苛”,新的表述更具科学性;从违法必究到公正司法,是从单纯强调违法行为必须被追究,变化到要求司法的过程公开高效,结果公平公正,不仅强调形式层面的责任追究,更注重对实质正义的价值追求,新的表述更具容涵性;从有法必依到全民守法,是从单纯强调法律必须被遵守,变化到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新的表述更具权威性。
案例融通重在把道理讲活,主要解决的是“不知其所必然”的问题。所谓“不知其所必然”,是指一些具有历史纵深感,学生在认识上有分歧,思想上有困惑,且涵括性和覆盖面很广的知识内容。诸如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必然性等问题。很显然,此类内容是融合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交叠形态知识,很难在一时一事一域的语境下将问题说清楚,把道理讲明白。案例融通就是通过整合鲜活的实践故事,营造立体化、沉浸式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情境中享受思考问题的乐趣,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分析案例交织的问题和困境,在论辩、质疑和推理中实现理论高度与生活温度的融通,使抽象的理论在故事中变得生动清晰。
大学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活”,重在选案例、讲故事,借助案例的叙事性和生动性阐释深刻的道理。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而言,大学阶段“不知其所必然”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等。将这些大学生“不知其所必然”的知识内容讲“活”,首先要求教师要广泛结合国内外法治的历史与现实,精心选编案例。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了“大思政课”教育理念。体现在案例设计中,就是要选取、整合那些能够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史成就的整全性、跨时空的“案例”,而不是简单反映某些具体情节的“事例”。其次,既要创设民主活泼的讨论氛围,也要积极引导讨论方向。特别是法治教育中的教学案例不是法学教育中的“司法案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法治观念”上讨论问题,而不是陷入具体实用性法律知识的拆解和辩难,偏离了思政课的价值观教育属性。再次,要对互动讨论进行精到的点评。如果说讲好故事是“画好龙”,评好故事就是“点好睛”。教师精到的“点睛之笔”更能提高学生的认同感、获得感,增强思政课的解释力和感召力。最后,要巧于表达。理论教学的枯燥,主要在于概念、术语的抽象。案例教学却可以把抽象的学术话语转化为生动的叙事话语,借由通俗朴素又风趣幽默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作者系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