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站导航

  • 中心
  • 学术中国
  • 智库中国
  • 社科视频
  • 中国学派
  • 数字思政
  • 国际观察
  • 考古现场
  • 公告 · 招聘
志鉴中国 社科关注 社科要论 社科好书 社科青年说 网络强国论坛 社科融媒体 网刊

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历史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教育学 管理学 军事学 中共党史党建 区域国别学 国家安全学

新媒体矩阵

  • sk_v2022_front_wechat.png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106.jpg

    微信小程序

  • sk_v2022_front_gzh.png

    微信公众号

    微信106.jpg

    微信公众号

  • sk_v2022_front_zgxp.png

    中国学派

    学派106.jpg

    中国学派

  • W020220922336137882083.png

    中国社会科学报

    111.jpg

    中国社会科学报

  • 123.png

    新浪微博

    微博106.jpg

    新浪微博

  • 123.png

    今日头条号

    头条106.jpg

    今日头条号

考古首页 视频轮播 现场传真 考古新论 名家访谈 考古队长 考古好书 博物之窗 考古随笔
  • “纪念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档案文献展”开展
  • “家国信史—长江中游简牍文物展”开展
  • 西夏陵申遗成功的学术思考

寻迹古埃及·序章

寻迹古埃及|中国社...

寻迹古埃及|中国社...

寻迹古埃及|中国社...

寻迹古埃及|中国社...

【读方志 游中国】茶...

【读方志 游中国】锦...

【读方志 游中国】丝...

【读方志 游中国】河...

【读方志 游中国】千...

新闻联播 | 中国社会...

【社科青年开讲啦之...

【社科青年开讲啦之...

【社科青年开讲啦之...

【社科青年开讲啦之...

【社科青年开讲啦之...

琱生尊:打开琱生三...

考古博物馆让文物“...

朱凤瀚:论所谓昭穆制

王震中:夷夏互化融合说

左
右
  • 山西河津古垛仰韶文化遗址考古新发现

      累计揭露面积2180平方米,发现仰韶文化房址5座、灰坑139个、陶窑4座、火塘4处,出土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

  • 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夏陵实证了公元11至13世纪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特殊见证。

  • 西夏陵:镌刻在黄土与星辰间的文明

      从黄土地上的千年秘境到世界瞩目的文明丰碑,西夏陵的考古发现犹如一把打开时光之门的钥匙——让一个神秘王朝重见天日,更以其“历史的...

  • 我国学者实证哈尔滨古人类是丹尼索瓦人

      我国学者通过对距今至少14.6万年的哈尔滨古人类头骨化石及其牙结石的研究,发现哈尔滨古人类是丹尼索瓦人。

  •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高质量发展

      在文化遗产周活动期间,来自于全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将围绕我国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前景展开学术讨论,实验室科研人员将面向社科...

  • 我国在彩绘文物胶结材料非侵入性提取技术领域取得新进展

      研究团队在前期开发的水凝胶媒介基础上,系统构建并优化了复合体系,实现了对老化蛋白胶料的高效非侵入性提取。

  • 我国新增10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记者6月14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国家文物局近日完成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10家单位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至此,国家考古...

查看更多
  • 长江上游文明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关系

    研究长江流域文化,对于从总体上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独特的贡献具有重大...[详细]

  • 保护长江文化遗产 弘扬长江文化特质

    [详细]

  • 西夏陵——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重要见证

    今日,当世界凝视西夏陵的夯土陵塔与汉文、西夏文多文种碑刻,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王...[详细]

  • 充分发挥西夏陵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的作用

    [详细]

  • 西夏陵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重要见证

    [详细]

  • 它们何以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这些项目时代跨度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展现了我国考古工作发掘与研究并重等特点,刷新了相关历史认知。

  • 外宾参访中国考古博物馆 近距离感受中...

  • 刘庆柱: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阐释

    历史考古研究必须重视考古学文化与古代历史文献的密切结合。

  • 韩建业:考古学文化阐释的理论与实践

    考古学文化的客观性可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认识。

  • 徐良高:以考古学建构中国上古史

    以考古学为本位,走“考古写史”之路,才能构建科学的中国上古史。

  • 这里是陶寺!
  • 高江涛:在4000多年的陶寺探源“中国”
  • 高江涛:陶寺考古的历程与成就
  • 《文明中国》:考古学实证下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
  • 刘国祥:红山文化如何形成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基因?
  • 赵海涛:当二里头考古的进度条走到2%
  • 【考古现场】对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四点浅识
  • 关于深化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研究的四点思考
  • 钟情田野考古 破解中华文明密码
  • 1
  • 2
  • 3
  • 《【新书...》
  • 《【新书...》
  • 《【新书...》
  • 《《国家...》
  1. 邛窑:融南北之技艺 汇中西之精粹

    邛窑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烧造时间最长、窑业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古瓷窑场。[详细]

  2. 亚邲其斝
  3. 牛首乳钉纹四耳簋
  4. 宋辽金元木雕佛造像
  5. 秦青铜龙
  1. 古钟离国的地下世界

    双墩一号墓规模宏大,凸显了墓主的地位显赫和古钟离国当年的强盛。[详细]

  2. 中外文明对话中的漆器
  3. 在柏林,我听见甲骨“开口说话”
  4. “节约”: 从马具到治理智慧
  5. 古国觅踪:辉县孟庄遗址与共工氏
  1. “小声音”传播“大能量”

    8月5日“路县少年说”志愿者启动仪式上,首批35名小志愿者正式与游客见面,小志愿者们统一着装,在路县...[详细]

  2. 千年古镇黄花涝探索文化遗产“活化”创新
  3. 以AI为翼,助力博物馆腾飞
  4. “考古+”视野下文旅融合创新探索
  5. 用“软萌”的方式亲近考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声明 网站纠错 联系我们
举报电话:010-85341520 举报邮箱:zgshkxw@cass.org.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3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25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