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3月18日,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活动在复旦大学启动,这是2025年上海法院实务专家们的首站巡讲。
启动仪式现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王理秋介绍“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项目和巡讲专家。他表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目标任务,2023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结合审判工作实际,提出了“司法机关要承担起法治人才培养共同责任”的命题,主动与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全国各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学术交流、实践教学、互聘互派等10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王理秋期盼,能为全国范围内的司法机关与高校合作提供更多、更有益的借鉴,让越来越多的法科学子,受益于司法实务与法学教育的紧密结合,为法治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活动现场 校方提供
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往返过程中相互贯通
此次复旦大学系列巡讲活动,作为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刑法学领域专家的贾宇领衔首讲,授课题目是“新时期刑事司法的理念与实践”。其深耕刑法领域四十余载,聚焦新时期刑事司法的理念与实践,鲜活生动的案例与深入浅出的讲课,让校内外师生及司法实务部门的听众意犹未尽。他在交流中表示,“生活之树常青”,实践一定走在理论前面,与此同时,实践也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希望能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杜宇教授在与谈中表示,贾宇院长的演讲贯穿理论与实务,打通实体与程序,以典型案例为素材,生动展现了新时期刑事司法实践中的重要理念。同时,也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一方面,作为刑事法学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应该虚心向实务界同行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往返过程中相互贯通。另一方面,刑法学研究应该在自主性与适用性之间寻求新的平衡,不断立足中国语境和中国经验,面向中国的现实问题实现新发展。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汪明亮认为,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是人民法院落实“两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携手高校做好法治人才教育培养的典范与样本。授课实务专家们不仅具有丰富的审判实践经验,亦是相关部门法领域的潜心研究者。他们的演讲主题源于当前中国审判实践中面对的真问题,所建构的理论、倡导的理念对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月18日的第二讲,由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季立刚教授主持讲座,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葛伟军与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一级高级法官林晓镍授课题目是“司法裁判是怎样炼成的”,立足“理论与实践”的差异与融合,演绎从“事实”到“判决”的司法裁判提“炼”过程。他表示,司法裁判属于但不囿于三段论的适用,这一过程离不开法律解释、事实涵摄、价值衡量与利益判断。他一边以生动的案例阐述请求权基础确定,事实认定、要件归入以及事实与法律往返流转的司法裁判过程,一边向同学们提出学习建议。他向在场学子提出期许:不仅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家国情怀,并勉励他们最终成长为社会所需的法律人才。
与谈环节,葛伟军表示,讲座兼有全局视野与微观细节,全面、细致地展现了司法裁判的形成过程,让我们真切感知到隐藏在裁判背后的法官责任感和使命感。民商法领域的研究,需要时刻关注司法裁判的变化,方能从中感受到法官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以及对商业交易架构的态度。季立刚提出,司法技术是法律得以适用的支柱,但“法律无外乎常理”,司法裁判是审判经验和审判规则的适用场域,集中体现着法官的司法水平和司法智慧,也体现着司法公正。上海法院优秀实务专家进校园,加深了法院与学校的合作,共享法学、法律教育资源,对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具有强大的助力作用。
以讲座为载体持续加深实务界与学界对话协作
3月19日的第三讲上,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一级高级法官刘力,授课题目是“数字时代民法规范解释方法的重构——以涉平台经济新类型案件为例”。复旦大学司法与诉讼制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段厚省主持讲座,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杨严炎、许多奇与谈。
聚焦于数字时代涉平台经济新类型案件的裁判困境,带来案例分享。刘力从十个涉平台经济新类型案件出发,提出深度数字时代下平台与从业者合同类纠纷、用户经济行为类纠纷、平台内容侵权类纠纷等涉平台经济纠纷已然对于传统的民法规范解释方法发起挑战,传统的民法规范解释方法难以妥善处理涉平台经济新类型案件,涉平台经济新类型案件的裁判困境亟待一种更具解释力度和解释弹性的新民法规范解释方法予以破解,“形义结合”的民法规范解释方法即是答案。刘力提出,要审慎对待元宇宙、DeepSeek等数字技术,时刻铭记数字技术既带来了红利,也带来了挑战。
段厚省表示,刘力院长的讲座内容前沿、深刻且具有启发性。在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社会系统、法律系统和技术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持续且快速地发展,法律系统的自我再生产也在加速进行,在此过程中,法官和司法裁判发挥着核心作用,对民法规范解释方法的反思与重构意义重大。
与谈过程中,杨严炎表示,刘力院长深刻剖析了平台经济下传统民法解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创新性的重构路径。这一研究既回应了数字时代民法规范解释的动态性需求,又兼顾了法律适用的稳定性与可预期性。许多奇提出,涉平台经济民法案例面临的裁判困境,其本质是新业态面临旧解释方法应运而生的冲突和困局,从最新典型裁判案件看,经济法与民法应相互作用,在方法论上宜相向而行,在领域法学的视角下进行体系化和问题中心的二元化融合研究;实践中,大量民事纠纷进入司法源自于监管体系的不完备性,经济法领域这一现象更加明显,运用法律和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打通监管与公检法之间协同治理的通道迫在眉睫。
在3月20日的第四讲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三级高级法官郑天衣,授课题目是“我国涉外商事审判的实践与发展——以上海自贸试验区司法服务保障为视角”。郑天衣从我国涉外商事审判的现状切入,提出其是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组成、对接国际通行规则的重要途径,以及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环节。他认为,涉外因素的识别是涉外商事审判的第一步,需通过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等维度综合判断,并通过典型案例解析了人民法院在处理涉外仲裁问题时如何根据案件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准确判定争议是否具备涉外因素,以及此类因素如何影响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和司法管辖权等核心问题。希望高校学子能积极投身到涉外司法审判事业中来,为提升我国司法的国际公信力与吸引力而共同努力。
与谈环节,蔡从燕表示,讲座兼顾中内外理论与实践情况,全面、深入地剖析了涉外商事审判的诸多实践问题,不仅给学术研究带来启发,也为理解中国司法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我国涉外商事审判制度既服务于高水平对外开放目标,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亦倒逼涉外审判专业化、国际化的改革进程,形成“战略牵引—司法创新—制度优化”的良性循环。陈力表示,讲座从规则适用、裁判逻辑与制度衔接三方面为审判优化提供了多维视角,以10个标志性案例串联起涉外商事审判的前沿实践,极具实务与研究价值。上海法院优秀实务专家进校园的讲座,加深了实务界与学界的对话协作,有助于彰显我国在涉外商事审判中的开放性姿态,更为推动我国司法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和强大的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