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学 > 资讯

“马克思主义法学与新时代法学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2023-11-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11月25日,“马克思主义法学与新时代法学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马克思主义与法律学刊》第一届专题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来自国内2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与部门法学研究”等会议议题,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基础,加强法学理论提炼、阐释,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法学理论研究,深入学习把握党领导法治建设的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经验,努力做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体系。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郭武军在致辞中表示,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法学基础理论工程。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是我们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以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实践为中心,加以创造性的应用,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新发展和新飞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向法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问题,法学研究者需要及时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法学发展新境界。因此,我们在这里举办“马克思主义法学与新时代法学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西北政法大学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目前设有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法律、科技与人文高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所等科研平台;创办了国内马克思主义法学领域唯一的学术集刊——《马克思主义与法律学刊》。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我校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所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重要基地。西北政法大学未来学术研究将秉持“基础研究与西部特色相结合”的战略定位,争取在马克思主义法学领域再创新绩,为繁荣我国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作出更大的贡献。

  西北政法大学严存生教授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思想,《黄帝四经》《管子》等文献中的“法为道之用”和“道法之治”等观念立意深远。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这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基础,让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牢牢扎根。

  天津大学法学院卓越教授张恒山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权利观”为题,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切入,指出权利和义务是表现人们积极交往关系的法律用途。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权利义务内涵与系统的社会生产关系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文兵教授作题为“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Recht与Gesetz”的主题发言,分析了《共产党宣言》中Recht和Gesetz的概念区分。《共产党宣言》《论住宅问题》等一系列经典文本的理解与解读都涉及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正是在正确理清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才能理解法律的本质。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姚远从马克思对法国“人权宣言”所表征的资产阶级权利的批判出发,分享了“短时段与长时段:重构青年马克思视野中的权利的历史性”的主题报告。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李超群副教授围绕“马克思对启蒙人权理论之异化的批判”的主题进行发言,认为今日的人权事业应摆脱私有财产权的一元决定观念,应从“人之为人的所需”的多个维度上去实现人的美好生活。

  广西大学法学院高一飞教授以“党监督司法个案的历史与经验”为题,论述了党监督司法个案方式的历史演变历程、处理好监督个案与干预个案之间关系的原因以及党监督司法个案的经验和启示。

  如何紧紧围绕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在切实加强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学理论研究,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具有主体性、原创性、标识性的概念、观点、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合理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不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构建起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李晓辉教授作题为“当代中国法哲学中的实践论话语”的主题发言,提出要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的研究,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重大意义、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的研究。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杨军副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立法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视角出发,深入阐述“‘科学立法’的历史唯物主义溯源及其原创性发展”的观点。

  本次学术会议由西北政法大学主办,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科技与人文高等研究院、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和《马克思主义与法律学刊》编辑部承办。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学;新时代法学理论研究;西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苏威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