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新知识:大变局中的新型政党政治

——第四届“政党治理·申城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

2022-12-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姜剑)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探讨大变局中的新型政党政治理论与实践议题,总结中国特色政党政治经验成就,展现中国共产党伟大政治实践,推动构建政党政治学新的自主知识体系,近日,第四届“政党治理·申城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

  本次论坛以“新视野新知识:大变局中的新型政党政治”为主题,以线上线下形式,聚焦新型政党政治实践力量、组织形态、理论观点、政治实践及其卓越效能,并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及文明等要素上,何以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建构着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等命题。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曙光,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主任金鑫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陈麟辉分别致辞。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国建出席论坛开幕式,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闫坤如教授主持开幕式。

第四届“政党治理·申城论坛”会议现场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研讨大变局中新型政党政治中国经验 

  成旦红表示,党的二十大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共同研讨大变局中的新型政党政治的中国经验、发展逻辑、内涵特征、世界意义等理论与现实问题,可谓恰逢其时,为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贡献了思想智慧、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致辞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陈曙光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走出了一条新道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构了一种新文明,即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政党政治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题中之意和重要密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力量和重要组成。21世纪的今天,中国政党政治如何在世界的学术舞台上建构起自己的学术体系、概念体系、话语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学界的共同使命。本次论坛将在中国的学界,对于中国学术的建构发挥重要推动作用,期待论坛常新长办、办出水准、办出特色、办出品牌,推动中国的学术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曙光致辞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金鑫提出,本次论坛继续紧扣“政党”这个关键力量,探讨如何以政党治理带动国家治理、推动全球治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国际格局新旧交替、世界政党政治交错演进的历史档口,“政党研究”正当其时,希望政党政治研究能够在拓展宽度、加大深度、增强实度、找准向度四个方面有新的突破。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主任金鑫致辞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陈麟辉谈到,政党政治的运行质量对于国家的兴衰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次论坛全方位多视角的深入探讨,将为增进政党政治动能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支撑。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陈麟辉致辞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闫坤如教授主持开幕式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型政党政治相互交融与共生演绎 

  新型政党政治是一种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政治创造,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历史嬗变和当代演绎作出了阐释。

  中共中央党校原校务委员、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韩庆祥教授从百年历史的角度,回溯中国应对西方现代化冲击的历史过程,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于实现中国现代化具有开天辟地的历史转折意义,从学术思想、领导力量、正确道路三个方面掌握了历史主动,使中国开启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共时性的型塑着一种新型政党政治图景。

中共中央党校原校务委员、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韩庆祥教授作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原所长房宁研究员认为,政党的规模和政党的功能是存在着相关性,但政党数量与质量没有正相关。回顾历史、纵观世界近现代史,“政党”可概要的分成参与型政党和管理型政党。中国共产党要在政策层面、决策层面和实施层面加强管理和治理,严把规模,提升质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原所长房宁研究员作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浙江(嘉兴)中外政党研究中心主任周淑真在分析了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基本态势后认为,政党品质和政党政治运行质量成为影响国家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具优秀品质和运行最有质量的政党,取得了巨大的政治成就,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浙江(嘉兴)中外政党研究中心主任周淑真作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复旦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红凛教授提出,当今时代依然处于政党政治时代,执政党依然是一个国家难以取代的社会权力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推动的“全面从严治党”是高位推动的、是自上而下推动的,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强调的自我革命的本质。

  吉林大学匡亚明英才教授王立峰认为,完善党的领导需要体制、制度与机制三个方面来实现,在体制上,要把“党的领导”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场域,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与法治国家战略之中;在制度上,要把党的领导制度纳入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之中,坚持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在机制上,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优势,深化和完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各项机制。

吉林大学匡亚明英才教授王立峰作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教授王海滨围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建设”的问题,阐述了将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思想建党等理论成果运用到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建设分析框架中的重要意义。

  新型政党政治具有自身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向 

  要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还要充分探讨新型政党政治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向。

  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商志晓教授认为,根据政党政治的新形态、新发展、新范式,聚焦“新型政党政治”主题进行学术讨论和理论研究,具有探索性和开拓性。新型政党政治的理论姿态应要注重总结成功实践、注重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注重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注重世界观、方法论引领和注重目标方向的战略统筹。

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商志晓教授作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段勇教授以“新时代礼仪制度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为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礼仪制度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共生互动关系,探求以新时代国家礼仪制度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与方略对策,加快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提升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质量,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新理论、新视角和新实践,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优势。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教授作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全国党建研究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刘源围绕“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认为要深刻认识党建学科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关键地位,承担起新时代党建研究工作者的崇高责任,党建学科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沟通协调,为未来学科规范发展、高质量发展、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政党研究所所长丁俊萍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我们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走向光明未来,中华民族才能迎来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党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臧秀玲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两者在高度契合基础上呈现出双向塑造的互动关系,能够有效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新型政党政治具有独特的动力机制与目标要求 

  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了解决大党独特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以及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其实践目标在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教授以保持解决大党独特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为题,阐明大党的独有难题究竟是什么、需要怎么办,他认为,坚持和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运用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凝心铸魂,健全自我革命的制度规范体系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关键。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教授作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桑玉成认为,“政党治理”需要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原则和精神,并从“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政党治理”“什么是政党治理的主语”“怎样理解政党治理中的政党”“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政党组织管理的内生关系”“政党治理的制度化问题”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多个可供研究的重要理论命题。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桑玉成作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教授认为,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地上生动演绎了建党并进行政党建设,夺取政权并进行政权建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改革等精彩的三部曲,归结起来的唯一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诉求和价值标识。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李海青教授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使命伦理的价值承担、把握规律的历史主动、综合创新的理论自觉、改造世界的实践思维、自我革命的主体锻造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核心命题。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李海青教授作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周敬青教授认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先从严、从严必依法度,“自我革命”必须发挥党的制度规范和界定的优势、必须发挥党的制度强制惩戒优势、必须发挥党的制度约束和监督优势、必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周敬青教授作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教授王海燕从历史和现实逻辑的角度阐述了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坚持党的领导重要性,强调必须坚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和领导力。

  展望新型政党政治的知识面向与世界意蕴 

  新型政党政治命题及其历史实践,不仅具有新的知识视野,同时具有极大的世界意蕴,对世界政党政治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也为新型政党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可能。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刘靖北教授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理论,为世界政党制度和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增强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自信,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及其实践已经具体的、现实的、历史的开启了新型政党政治的理论与实践及其知识体系建构的历史进程,并强调要加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传播。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桂平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极大地体现了中国智慧和经验,打破了世界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路径依赖,从实践层面破除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从理论层面也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约束。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统一中,全面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显著优势和世界意义。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桂平教授作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政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高立伟教授以“新型政党政治:以政党领导与治理为中心的一种解释”为主题,从“政党领导及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中国特色政党政治回应了世界政党政治三大基本命题”等维度进行阐述。他认为,中国新型政党政治理论及其实践,存在着“政党与自身之间的政党治理”“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多党合作及其制度化”“政党与国家之间的治国理政”等三个基本面向,其主要特征是“以政党领导与治理为中心”。这种新型政党政治,是代表人民利益、适合中国国情、运行高效有序的社会主义政党政治,是一种深层次的政党政治实践新范式,展现了人民价值立场、文化内在生成、历史必然选择、国家民主实现、制度运行效能意义上的内在逻辑,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建构着新的自主的政党政治知识体系和政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政党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及知识资源。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政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高立伟教授作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富文从“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时代出场、战略指向、战略定位”等维度,阐述了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行动指南,是解决历史周期率难题的时代性答案。另外,来自北京、上海、湖北、山东、吉林等地高校的代表纷纷发言,共话大变局中的新型政党政治。

  论坛闭幕式由李海青主持,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秘书长薛伟江研究员致闭幕词。高立伟在论坛总结时认为,论坛中我们共探讨大变局中的新型政党政治历史、理论与实践议题,对拓宽学科新视野、构建学科新知识、把握学科新方法,推进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论坛初步梳理了新型政党政治的演进历程、历史经验、发展逻辑、本质特征、世界意义等理论和现实问题。未来,我们要继续深入探讨“新型政党政治”这一学术命题,努力构建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型政党政治学知识体系。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秘书长薛伟江研究员致闭幕词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本论坛由上海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中共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联合主办,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分中心、上海大学政党治理研究中心承办

  参加第四届“政党治理·申城论坛”专家学者合影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