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10月28日,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基地、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承办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理论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理论研讨会”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出席会议并致辞,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主持开幕式。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凯锋教授主持三个环节的主题研讨交流并作总结发言。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主持开幕式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凯锋教授主持三个环节的主题研讨交流并作总结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徐炯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催人奋进,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高度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推进历史伟业的大格局、大情怀、大担当,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因此,学习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要有历史高度、理论深度、实践力度和全球广度,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哲学上的重大主题,其中体现的特别突出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成为活的东西,和我们的历史性实践发生本质的联系,这点实际上应该成为今天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当中最重要的一条。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红亮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坚持”,其中一个“坚持”就是胸怀天下,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把握,一是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把国内和国外的事情统筹起来,以世界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谋划;二是要洞察人类进步的潮流回应人类的普遍关切,努力解决全人类面临的共同的问题;三是要有一种开放的胸怀,要海纳百川。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红亮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黄力之表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不能丢;另一方面传统要跟特定的空间和时间相联系,一切都要依据时间地点来进行新的判断,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正在发展中的中国问题的实践之间的关系。
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黄力之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潘世伟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如何看待未来世界和人类发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性和对整个世界和天下的基本判断。要用世界的眼光、人类发展进步的潮流、各国人民普遍的关切、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等方面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胸怀天下、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其中非常突出和清晰的亮点。要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也要努力去寻求怎样为世界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新的选择和新的方向,努力回应世界共同关切的问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潘世伟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刘靖北教授着重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报告中一个新的具有根本性质的规定。它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其目标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刘靖北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蓉教授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前所未有的谈到安全的问题,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这个判断是令人震撼的,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我们至少是在理念上、思想意识上、行动体系上等是否做好了准备。因此,我们必须在国家、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推行安全教育,构成一个全体人民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良好局面。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蓉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骏研究员围绕现代化的普遍性的问题,认为现代化最核心的就是工业化、市场化以及现在深度展开的和未来的数字化,还有从五四运动就开始提出来的科学、民主、法治,这些都是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我们应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坚持共同富裕的、主张和平发展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是文明发展型的现代化。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骏研究员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研究员提出,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历史命运,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目标,也有着鲜明的时代主题和对历史发展大势的掌握,在相互依存,瞬息万变,错综复杂,充满了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必须弘扬人类的共同价值来推动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对中国来说,就是推动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研究员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现代化之间的内在的结构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指引了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拓展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而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逻辑中,人民性体现出人民作为现代化的期待者、建设者和享有者的同一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最大的依靠力量是亿万人民,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价值之规同样是人民。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方松华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民主,重申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有着很多原创性的思想和提法,我们应认真研读和学习。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方松华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曹泳鑫研究员认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要重点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全过程民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区别等,党的二十大报告需要认真研究,其中蕴含着很多新理论、新实践和新挑战。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曹泳鑫研究员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姜佑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熟、完善、定型是不可逆转的伟大复兴的进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完成过程。要用国际的眼光和通向未来的高度,不断理顺各种逻辑、思路和话语,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过程当中创造新的文明道路和新的文明形态。
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姜佑福研究员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冯莉教授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善取众长、顺应当下、指向未来的集大成过程,因此,可以从百年中国和世界关系看待中国现代化道路,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经历了自我游离期、解构期、互构期和重构期四个时期,这其实就是从被动到主动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长过程。
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祥勤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有五大特征,每个内涵都是不一样的,如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涉及到巨型经济,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就是对西式现代化的超越,真正实现共同富裕,还有胸怀天下的现代化等,但无论如何,这都有利于或者说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的构建。
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祥勤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黄凯锋在总结时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要坚持把历史传统、当代实际,把世界未来很好的结合起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我们共同的愿景或者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