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海市政治学会成立40周年暨新时代政治建设研讨会”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陈炼)11月27日,由上海市政治学会、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联合主办的“庆祝上海市政治学会成立40周年暨新时代政治建设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会议围绕“上海市政治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王邦佐学术思想研讨”“新时代政治专题”三个议程展开,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院系的60余位教授、专家出席了庆祝大会和研讨会议。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体系
在上海市政治学会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桑玉成首先对上海市政治学会过去40年的工作进行了简要汇报。会议由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程竹汝主持。
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桑玉成做汇报 本网记者 陈炼/摄
桑玉成在发言中对当前政治学的发展提出了“立足政治学的价值取向与现实关怀”“坚持本土性与开放性的结合”“辩证看待政治学交叉学科的发展以及回应时代诉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学学科体系”的四点思考与展望。他呼吁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上海政治学应当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我国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有所作为。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程竹汝主持会议并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程汝竹宣读了中国政治学会及其有关单位的贺信,并介绍了《庆祝上海市政治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册》在原始档案、学人回忆、图片资料、奖项纪录、地方志编辑工作等方面的结构内容。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尤俊意作报告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尤俊意发表了题为“政治建设呼唤政法学科的理论供给——以70年来上海政法学科的曲折发展为例”的报告。他结合人生经历、结合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及《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学习体会,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上海市政治学会成立的基本情况,并总结了上海政治学会和政治学人的优点和特点。
深切怀念政治学家王邦佐先生
王邦佐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明明主持。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浦兴祖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在播放了“深切怀念著名政治学家王邦佐先生”的短片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浦兴祖在发言中缅怀了王邦佐先生的生平以及他与先生的师生情谊,然后从政治学的对象与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当代中国政治三个板块论述王邦佐先生的学术贡献、关于“政治”内涵和关于“政治学体系”的学术思想,并强调王邦佐先生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家,坚持研究和信奉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政治学,而且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学与当代中国政治。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郭定平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郭定平专注于王邦佐先生的政党政治学研究,讨论了先生政党政治学研究中的范围与内容、理论范式和创新创见,特别是用政治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中外政党制度,开创了政党研究的新范式。并认为王邦佐先生一以贯之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指导,立足中国、研究中国、服务中国的问题意识。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谢岳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谢岳认为,王邦佐先生对西方的学说抱有一种包容开放、兼容并蓄的心态,但并不是拿来主义和盲目追求,而是有意识地加以甄别;这种以中国为基点去研究西方的实用主义,以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来解释中国问题的态度,体现了先生肩负着从历史传承下来的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经世致用的传统;而这种开放的政治学则是王邦佐先生遗留下来的珍贵的学术思想。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邵春霞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邵春霞联系与王邦佐先生讨论的经历,从“真情与真理”的角度讲述了王邦佐先生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开拓与学科奠基、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的政治学阐释方面所作的突出贡献,并向王邦佐先生洞察真问题、以理性的政治学研究回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治学精神致以了崇高的敬意。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明明主持研讨会 本网记者 陈炼/摄
陈明明总结道,王邦佐先生的理论建树、治学精神、为人处世都是非常“统一”的,他的理论观点、“实事求是、留有余地”的格言、开放的精神,对上海政治学人来说是一个思想宝库和一座精神丰碑。
探讨新时代的政治建设过程
“新时代政治建设专题研讨”阶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周旺主持。
同济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周敏凯着重讨论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之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同时在国际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中国政治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他认为,中国学者要赢得和掌握更大的话语权,写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掌握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还要熟练掌握西方的语言、理论,理性认识资本主义的现状和特点;而民主理论、政治衰败、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这些与国际话语权密切关联的政治议题,值得未来进一步探究。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张明军从新权威主义政治思潮出发,探析上海政治学对中国政治学发展的贡献。他表示,上海奠定了新权威主义的概念基础,尤其重视权威的来源;它不仅在实践中强调中国政治道路的稳健推进,展现了政治学发展的务实性;而且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民主发展必须解决社会基础的建构问题,展现了政治学发展的系统性。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刘擎在发言中讨论了现代科技对民主政治和国家政治带来的双重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吴冠军从“专家/技术统治”与“技术政治学”(Techno-politics)的区别入手讨论现代技术与政治的关系。他认为,现代技术“自身不被看见”的属性,即一旦成熟、作用越大,就越会退隐到背景之中;而应对技术的变革,人们会有技术加速主义、逃避主义(escapism)、寻找新敌人等几种不同的反应模式,但他认为最为可行的路径是基于人类本身的脆弱性去求同存异、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应对科技带来的变革。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陶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讨论了作为“政治学科学化第四次浪潮”的新政治人类学。他提出,新政治人类学的核心是权利和权力的互动关系;通过回到农村田野、方法田野,利用文化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与多元民族志的叙事模式探究社会的规律,避免政治科学走向“内卷”、“钝化”。
上海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袁峰认为,新时代政治建设中始终存在中国共产党这个“主轴”,而所有的政治建设都是围绕着这个主轴展开的。这种思想一致、行动一致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但它并非专制或无限的权力,而是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副教授周光凡从新闻发布的实践层面分析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他介绍了新闻发布的历史和制度化过程,涉及从党务公开、政务公开、防务公开、司法立法信息公开等多个方面内容,从微观之处体现了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和政治制度文明的进步过程。
探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路径
第二部分议程由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商红日主持。
同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吴新叶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四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的百年演进,得出了动员、运动、整合、赋权四种激发机制,并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共同体建设自始至终保持着政党在场,并形成了共生性的政党社会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是渐进的过程,虽然党领导社会还没有形成对国家—社会范式的替代,但扩大了领导权概念的范畴”“党的能动性领导,在不同历史阶段侧重点不同、选择的策略不同”这三方面的经验。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德君认为,我们需要加强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础理论研究,密切关注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推进国家治理、地方治理的深化和运用;不仅在制度设计和体制安排上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加以完善和实践,而且还要注重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国际社会中的传播。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王向民认为,中国政治是按照比较的方式展开的,他通过纵向(古今)和横向(中西)两个比较的维度,讨论了中国政治知识生产的三种不同路径:传统中国的经史、西方经典政治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但由于马克思主义是批判性的,其建设性不足带来了现实的困境,因此,未来的政治知识生产需要进行整合与超越。
商红日认为,这种政治传统整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中国政治的知识生产既要走进田野,也要回归书房,两者应该并行不悖。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余敏江在发言中探讨了“理解两大奇迹的治理密码”。他认为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原因在于“五年规划”的目标引领,政治集权与经济分权,压力型体制下的政治锦标赛,有为政府和有效政府,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学习型和自我革新的政党;而社会稳定则归因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型和共享型治理,正是这些因素保证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朱勤军发表了“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路径探索和思考”的主题汇报,“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走制度化发展的道路”、“发展和完善与中国基本政治结构相适应的多种形态的人民民主制度,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系统化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以及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建设的对策思考”三个方面,充分阐释了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认识,探讨了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础,并反思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建议。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高民政在他的致信中简述了他的求学经历,回顾了他与上海市政治学会的渊源,最后表达了他本人以及国防大学政治学专业对上海市政治学会和上海政治学界的衷心感谢和美好祝愿。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郭树勇在“从中美论战的角度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题发言中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我国对民主问题讨论的重要概念,值得学者们好好研究;他通过对比,提出西方的民主是结构性的、中国的民主是过程性的;最后他认为,在大国论战的大环境下,需要发扬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讨论民主问题。
研讨会期间,与会领导为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41名政治学教师颁发了纪念奖。
桑玉成在总结发言中提出,政治学研究要寻找好自己的定位,做好政治学的知识生产,处理理论与现实的张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探讨前沿性问题,以繁荣和发展政治学理论。
嘉宾合影 本网记者 陈炼/摄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