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周超 张雄 蒙常胜)4月17日,漓江公共治理论坛启动仪式暨首期"AI+公共治理"学术研讨会在桂林举行。来自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2所高校的200余位学者齐聚漓江之畔,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公共治理的创新路径展开深度对话。
图为论坛揭牌现场
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宋树祥在致辞中介绍,作为中西部公共管理学科重镇,学校紧抓国家“十四五”时期数字政府建设机遇,2024年成功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此次论坛的设立将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桂林市人民政府二级巡视员唐金华提出,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桂林正以AI技术赋能漓江流域生态治理、旅游服务等场景,期待学界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丁煌希望与会学者们能够以漓江公共治理论坛为平台,共同书写智能时代公共管理的“中国方案”,让技术服务于人、赋能于人、造福于人。
在主旨发言环节,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林在题为《欧美国家政务实践的AI应用及其对公共治理教育的影响》的报告中,详细剖析了西方国家在政务公开、智能决策支持和公共参与方面用AI技术改进治理的经验与启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佃利作《人工智能驱动的公共服务:效率革命、场景重构与价值变革》报告,提出AI正引领公共服务从“人治”向“智治”转型;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叶林在《人工智能驱动下新业态从业者就业风险生成及其治理机制研究》的报告中,基于“要素错配—阶段治理”框架对其治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颜昌武等围绕政府权力重塑、新业态风险治理与公共组织理论创新分别作专题发言。
中南大学教授董海军、南京大学教授于君博、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罗梁波等分别就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社会调查助推社会治理的可能性及边界、从素养到能力方面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MPA教育的路径、AI情境下公共管理的话语基础和路径变革等展开深入阐述,并在圆桌讨论中与参会代表就关于"AI+公共治理"的热点问题进行互动交流。
论坛闭幕式上,吴晓林提出,本次研讨既是学术思想的交流对话,也是科技与公共治理的务实合作,希望进一步将AI技术成果转化为漓江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现实动力。他呼吁各级政府部门应将本次论坛达成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纳入决策参考,推动桂林以及更广区域的社会治理创新;学界与企业应继续保持对话与协作,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治理”模式,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桂林方案。
活动由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西部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应急管理研究院、研究生院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