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政治领导心理学前沿问题

2025-04-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4月8日,中国政法大学2025年春“政治学理论前沿”系列讲座第六场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尹继武以“政治领导心理学研究前沿问题”为题,聚焦于人格特质、认知风格和情感体验三个维度阐述了领导人政治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庞金友主持讲座。 

  尹继武提出,传统研究主要依据当时流行的心理学理论,分析相关领导人的人格特质和性格类型,比如乔治夫妇关于威尔逊总统的精神分析,埃里克森关于甘地和路德的精神分析,以及巴伯关于美国总统的性格类型比较。就认知研究而言,以杰维斯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领导人错误知觉研究最为知名。当下,随着国际政治现实的变换,以及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演进,领导政治心理学的前沿出现了系列的新议题和特点。 

  第一,领导人人格的测试分析。与传统的精神分析、人格特质定性观察相比,当今关于政治人物人格特质分析,主流以定量文本内容分析为主。如操作码分析和特质分析等,都是基于远距离的间接测试方法为主导,提炼特定政治人物的人格特质及其政治影响。这些方法依据政治人物的公开演讲、政府报告等为文本进行编码,从而可以较为客观推测出特定政治人物的人格特质、价值倾向等。 

  第二,领导人情感政治的理论。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认为情感是非理性的要素,因此长期忽视了领导人情感的政治效应分析。即使对于领导人认知偏差研究而言,杰维斯最初并不认为情感对认知偏差存在影响。然而,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情感在政治与国际政治中的作用讨论成为前沿话题。这经历了至少三个阶段的研究演进,早期聚焦于情感与情绪的负面效应,进而自2000年以来,关于情感与领导人外交的研究又转向了理性策略研究,即国家和领导人会进行情感动员、情感表演和情感塑造,从而实现特定的战略目的。如郝拓德关于情感外交的研究就是典型,他系统研究了诸如愤怒、同情和内疚等情感对于国家间战略博弈、关系修复等的重要作用。第三个阶段的研究,则更倾向于讨论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面对面外交对于情感和信任链接的作用。 

  第三,行为主义的再复兴。与政治学中行为主义流派,以及二战后社会科学中的行为主义革命类似,近些年关于领导政治心理学研究中也存在行为主义革命的浪潮。一方面,这种行为主义的复兴有着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研究兴盛的背景,另一方面,领导政治心理学中行为主义聚焦,使得分析对象更为聚焦到领导人及其心理要素。如米洛关于美国总统对外武力使用的研究中,重新重视领导人的差异性,提出自我监控信念对于美国总统是否愿意使用武力维护声誉,具有重要的调节效应。进而,国际关系类杂志《国际组织》于2017年组织了一期“行为主义革命”特刊,重点深入领导政治心理学相关的议题,比如战略决心、风险偏好、时间观念等。在此背景下,政治心理学与理性主义出现融合的趋势,而相关实验方法、模型建构、量化检验成为领导人政治心理学,尤其是在外交领域中的主流研究方法。 

  综上,领导政治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当前呈现系列的特点,比如心理学理论从早期的精神分析、认知研究到情感分析的转变,研究方法从案例分析和定性观察,到实验研究、量化检验、内容分析等演进。相关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性,与当下国际舞台上最为活跃、个性特质最为独特的领导人紧密相关,同时也有重要的理论知识导向,即领导政治心理学中人格、认知和情感分析的不同路径,都有系列的中层理论深化和创新。总体而言,领导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于特定政治领导的心理分析,二是作为最微观的分析要素,领导政治心理要素是如何对政治行为、决策和后果发挥影响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