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段丹洁)3月28日,“人大指数”2025年3月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中国智慧治理指数。
中国人民大学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形成了一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指数。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支晓强提出,指数发布要聚焦团结协作,以指数研究带动校政企合作,把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一系列用学术讲政治、具有深厚学理支撑的指数;要坚持问题导向,以“四个面向”为引领开展指数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要创新传播方式,努力推动更多“人大指数”、中国指数影响力提升,为世界奉献中国智慧、中国理论、中国方案。
中国智慧治理指数由中国人民大学智慧治理学院联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新时代智慧治理学科交叉中心共同发起,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范畴下,探讨智能技术与治理效能结合的新范式。课题组基于对智慧治理的内涵维度、评估模型与量化方法的深入研究,构建了包括价值目标层、系统应用层、制度—技术支撑层三大维度、8项二级指标、26项三级指标、46项四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对2017—2023年中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智慧治理效能进行评估,为中国城市层面的智慧治理提供全景式描画,为人工智能时代各级政府提高现代化治理效能提供决策参考。
根据中国智慧治理指数,北京综合得分位居全国第一,持续为全国智慧治理贡献具有引领价值的“北京经验”,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苏州等城市紧随其后、竞相发展,形成“头雁引领、群雁齐飞”的发展格局,这些城市在推动智慧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就区域层面而言,智慧治理优势发展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部分城市跨越“胡焕庸线”,实现向更高等级的跃迁式发展。城市群布局层面,京津冀、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成渝城市群智慧治理指数分值较高,各城市群发挥比较优势,结合自身实际与战略规划,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群发展新路径。
具体来看,在价值目标层,各地方政府致力于构建包容、宜居、韧性、可持续的现代化城市,在促进公众参与、优化资源配置和社会公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系统应用层,智能技术在治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智慧化转型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展现出在资源调配、民生福祉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在制度—技术支撑层,制度支撑指数增长趋势反映出各级政府在政府责任、网络安全、制度保障等方面的能力持续提升;技术支撑指数的短期波动表明,城市治理的智慧化转型是生产关系的系统性重构,需要构建合理的技术资源配置制度,实现技术创新与制度保障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
与会学者认为,中国智慧治理指数紧扣新时代我国城市层面的智慧治理需求,通过多维度、全方位的跟踪研究,全面展现了我国智慧治理的发展特征、演进规律和空间分布等典型事实,深刻反映了智能技术与治理效能不断融合的发展趋势,具有科学性、系统性与创新性等鲜明特点。未来,可以在细化指标精度、推动指数成果实际应用和拓展国际视野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中国智慧治理指数的综合影响力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