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深入研讨“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治理学科建设”

2024-12-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11月17日,由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治理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武汉举行。如何高质量推进国家治理学科建设,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高质量人才,为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筑牢学科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的学科使命,也是亟待深度讨论的学科命题。

与会学者合影。主办方供图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徐勇致辞。主办方供图

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王浦劬致辞。主办方供图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国家治理是中国自主政治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彭双阶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为国家治理的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治理学科建设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拓展和实践创新进程,是中国政治学的学科使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王浦劬认为,立足党和国家战略导向,遵循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基于学术研究和办学育人的长期经验,我国政治学适时将“国家治理”设置为政治学二级学科,在优化学科布局,增强学科建设指向性、资源投放精准度的同时,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形成本土特色的研究领域、分析范式,提炼标识性概念,产出更多主体性、原创性理论成果,也有利于深入培养掌握国家治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的高素质人才。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推动国家治理学科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直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坚持创新驱动,构建植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打造学科要素一体发展和协同联动的国家治理学科体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徐勇表示,国家治理是强烈反映政治学本质属性的学科专业,是中国特色政治学的鲜明体现,作为二级学科正式列入学科目录,标志着国家治理作为一个建制性的专门学科正式设立。我国政治学科具有建设国家治理学科的深厚基础,应该将国家治理建设成助力治国理政的重要学科专业。与此同时,国家治理学科也面临着学科专门化、专业化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并且在学科建设实践中予以解决。

  国家治理学科从政治学发展的学科新定位和为治国理政培养人才方面提供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多重挑战。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周光辉认为,我们需要积极应对挑战,深入推进学科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习时报社副编审翟月荧表示,国家治理的学科构建应回答构建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国家治理学科的基本范畴、基本命题和基本原理问题;国家治理与其他学科的边界和融合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治理实践创新问题等。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桂林指出,国家治理的学科构建要注重深层次的价值理念、治理实践的学理解释,以及原理性的知识体系构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周旺提出,国家治理学科要重视基本概念体系、方法论体系和理论体系,进一步加强组织体系建设以完善人才培养体制和学科支撑平台建设。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李辉认为,进一步梳理国家治理概念并构建独特的知识体系,设计符合中国实际的国家治理测量指标,是未来国家治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桑玉成指出,国家治理学科建设要关注学科的分化与整合。国家治理作为一门学科,需要保持整体性的思考,建立坚实的基础知识体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孟天广提出,国家治理学科需要从学术需求、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三个维度推进建设。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陈军亚认为,国家治理学科建设可以从科学发展模式、学科支撑要素及学科基础理论等方面重点着力。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胡宗山认为,国家治理具有多元化和融合性的学科特性。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既是对现有学科发展的回应,也是对未来治理研究的拓展。

  国家治理既要注重明确学科边界,又要注重学科交叉和合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佟德志强调,要从方法论角度入手,探索国家治理学科的研究边界与核心内容。通过跨学科合作和学科创新推动国家治理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徐湘林认为,国家治理学科建设要注重学科边界、学科门槛和知识体系的基本文献训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张贤明认为,国家治理学科应具备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同时其学科细分也需要在更为具体的研究方向上找到自己的特色。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任剑涛认为,国家治理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与其他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其人才培养要注重教材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问题。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姜晓萍强调国家治理学科必须明确自身本质属性和特异属性,构建独立的概念群、逻辑体系和要素场。其学科建设要解决好学科核心理论、学科规范体系、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三个关键问题。国家治理具有交叉属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时和兴认为,其学科外延覆盖“五位一体”与党的建设,内涵则围绕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制度+环境”展开。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张长东认为,国家治理的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与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及计算科学的融合交叉关系。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可以通过课程共享和跨学科协作完善课程配置和体系建设。国家治理学科要注重课程设置等基础性问题。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田先红认为,如何与已有的政治学学科体系进行有效衔接,如何与国外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相结合、吸收和融合等问题是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研讨的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世明提出,国家治理理论、体系、能力和国家治理比较、国家治理史、数字治理等应该是未来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徐晓林提出,非传统安全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纳入研究视野,并结合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国家治理从理论命题变成实践课题,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中国制度改革实践的同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于晓虹认为,国家治理学科兼具基础性与应用性,研究内容强调国家作为政治单位,注重多样性和不同治理工具与方法的应用。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刘舒杨认为,国家治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具有问题导向和融通性,其研究涉及治理理论、制度体系及发展规律。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敬尧指出,需密切关注基层治理的新变化,将基层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大框架相结合,推动社会的整体良性发展。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指出,国家治理的核心内容是国家行为主体的法治化与规范化,以及如何实现国家行为的规范化。国家治理应注重国家制度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应包括社会治理的内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肖滨认为,国家治理学科的核心应当关注国家秩序的构建与发展。国家治理的研究对象包括国家建设、国家发展和国家制度三方面。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庞金友认为,国家治理研究的独特性在于它关注国家权力的运作及治理的核心问题。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王清认为,学科理论来源要注重通过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多维度的综合分析,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王海洲认为,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需注重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广度,通过资源共享整合与跨学科合作,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广泛的支持。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刘伟强调,国家治理的核心概念注重党政主导及国家性,关注国家意志、政治过程和权力运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吕红娟认为,要注重实践导向,聚焦国家治理的现实问题。要构建中国特色治理知识体系,打破西方理论的简单移植。要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特别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公共管理等学科的结合。要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融合,解决实际问题。要善于借力、合力推进学科建设,发挥学术期刊在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与交流中的平台纽带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钟义见/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