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024-09-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并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可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回应人民的诉求,既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我们党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突显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必须将人民的利益置于核心地位,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科学体现,也是确保改革科学方向的关键所在。人民的需求和愿望直接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潜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应人民诉求,可以进一步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从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倾听民声、汇聚民意、集中民智,确保改革措施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进一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当前,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进而践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应人民诉求,不仅能够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能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切实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从而不断扩大“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和“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制度优势。此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规划发展时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和需求,确保各项决策都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统一行动,形成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合力,进而扩大“坚持全国一盘棋”的优势。

  坚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唯物史观价值原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最终目的是增进人民的福祉和保障国家的长远发展,因而其价值取向必然围绕人民的需求和利益展开,即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是其根本的价值原则。我国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的国家治理实践,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中自由与平等的虚伪性和局限性,不仅保证了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更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从实践的层面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应人民诉求不仅是改革的方向标,更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通过积极倾听并有效吸纳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政府能够及时发现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而对政策进行精准调整与优化。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依据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至上基本原理和价值取向的应用赓续。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是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主体,也是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的诉求和愿望,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人民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应该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坚定人民立场,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充分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的思想品格,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要义。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要义。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之概念和实践成立的原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在改革决策和改革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考虑人民利益和需求,确保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要求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坚持以增强人民福祉为标准,做到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

  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决策,都应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这需要在制定改革举措时,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民意;在实施改革措施时,注重实效、确保人民受益;在评价改革成效时,不仅要看经济指标的增长情况,更要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生态环境是否改善、社会公平正义是否得到更好维护。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的难以平衡的利益问题越来越多,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前所未有。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准确把握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改革是否满意。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导向,改革的科学性才有支撑,落实的有效性才有保障。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的同时,应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以增强人民福祉为标准。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以增强人民福祉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折射改革的含金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要时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聚焦人民急难愁盼,推出更多民心所向的务实改革举措,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应人民的诉求,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发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本文系2024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与原创性贡献”(SCJJ24ZD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