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中国与世界】徐勇:走向田野深处

2023-12-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在党的历史上,每到关键时刻都会大力推进调查研究,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实践探索中寻找答案。调查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学术研究的好方法。

  政治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40多年前,村民自治这一涉及亿万农民的政治实践在中国展开时,政治学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也难以积极回应时代性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政治学人走向田野,进入广大农民的政治实践活动中。经过40多年坚持不懈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形成了以实地调查为研究路径的田野政治学。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田野政治学的产生及历程就是为问题所牵引。当政治学教科书上尚没有“村民自治”这四个字时,政治学人走向田野,在田野大地上认识和了解村民自治。在过往个案调查基础上,2006年启动了“百村观察”,每年对数百村庄数千农户进行跟踪观察,一直坚持至今。

  当村民自治在实践中遭遇到困难,田野政治学人没有简单地作出结论,而是由表入里,走向田野深处,从表层田野进入深层田野,认识乡村社会形态。2015年启动了大规模的“深度中国调查”,调查员住在乡村进行“扎根”调查。

  走向田野深处,有助于避免片面性,构建深刻性。政治学、村民自治,都是极具现代性的话语。在走向田野深处后,我们发现,人们所看到的田野,只是表层田野,在表层之下,还有深层田野,它是长期历史形成的。如果只是一般观察,很容易得出片面性结论,只有进入田野深处,才能深刻理解当下田野由历史田野演变而来。田野政治学走向历史政治学是一个自然的发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政治现象的理解,并作出学理性回答。

  走向田野深处,有助于获得主体性,产生原创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走向田野深处,是因为既有的书本知识难以回答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田野政治学人因此获得了学术研究的主体性,并从中国事实出发,提炼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概念和理论。如从“一家一户”的事实中提炼出“家户制”,改写了既有知识体系中只有“部落制”“村社制”和“庄园制”的知识版图;从中国乡村改造的事实出发提炼出“国家化”,用于解释中国古老分散的乡村是如何进入国家体系的。

  走向田野深处,有助于推进自觉性,提升普遍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走向田野深处,就是走向历史深处,它有助于获得历史自觉,从大历史的角度认识过去、现在与未来,在长时段的历史进程中发现普遍规律,建构理论分析视角和方法。如在走向田野深处的过程中,从家户责任的角度提出了“韧性小农”的概念;从国家演化的角度建构“关系叠加”的视角;从中国历史连续性的角度提出“长周期”的历史观;从变与不变的历史事实中寻找“深层结构”的内在机理。

  田野政治学在建构中国特色政治学的进程中能够作出一定贡献,得益于田野调查这一好方法。在新的一年,田野政治学将在走向田野深处的过程中深化田野调查。主要工作是“一纵一横”。“纵”就是将调查研究视野伸向历史深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积累了世所罕见的治理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为当下和未来中国提供难得的财富。田野政治学在走向田野深处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传统基层治理的原始资料,我们将以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整理、加工,形成大型基层治理资源库,为当下和未来的基层治理提供历史坐标。

  “横”是将调查研究视野扩展到世界深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谈到中美关系时强调,“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过往的学术研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民间和地方了解不够,研究不多。田野政治学前几年设立了从东方到西方进行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基层与地方治理研究计划,但因疫情而中断。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我们将进一步接续并重新规划世界基层与地方治理研究,为推进基层和地方治理现代化提供世界坐标。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政治学部部长、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

关键词:田野政治学;调查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