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毅:从南方丝绸之路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2019-01-28 来源:《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古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承袭历史,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倡议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现代版本。中缅经济走廊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核心工程,中缅通道建设不仅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极大的国防与安全价值。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将极大地改善缅甸与中国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与投资环境,将有力地促进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将促进中国大西南地区的开放、开发。同时,经济走廊建设还将极大地改善中国西南方向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安全环境。因此,重建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大西南开放、开发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南方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缅经济走廊;通道建设

  作者简介: 全毅,男,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竞争与互补关系研究”(项目号:16ZDA039)及福建社会科学院2018年科研项目“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我国古代对外通商与交流“丝绸之路”主要有四条:从巴蜀地区经云贵高原到南亚和西亚的南方丝绸之路、从古都长安经河西走廊和西域到中亚、欧洲的北方丝绸之路、经蒙古草原到俄罗斯的草原丝绸之路及从东部沿海地区到日本和经东南亚到印度洋沿岸的海上丝绸之路,这四条丝绸之路是华夏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密切交流的国际交通线,而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开通最早、线路最长、途经国家最多的国际交通大动脉。

  早在四千年前,巴蜀地区的商队驱赶着驮运丝绸的马帮,走出川西平原,沿着崎岖的山间小道,翻山越岭,跨江过河,进行着最古老的中外商业贸易业务,从而开辟了这条我国通往西藏、南亚,西亚以至欧洲的最古老的商道,称为“蜀-身毒道”。中国古籍文献对古代巴蜀地区经 西南边陲以通异邦的道路均有所记载:如《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在大夏国(今阿富汗)看到市面上有蜀布、邛杖等中国商品,经询问得知这些巴蜀商贸物品就是“从东南身毒国(今印度),可数千里,得蜀贾入市”。而《魏略·西戎传》也提到大秦国(古罗马)“有水通益州” 等等,虽语焉不详,但可以推测即是指经印度洋、印度和缅甸进入我国古滇国和巴蜀地区的贸易路线。

  这条古南方丝绸之路主要有三条:即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

  灵关道(又称牦牛道)历史最为悠久,道路险峻,从蜀地出发,经临邛(邛崃)、灵关、笮都(雅安)、泸沽、邛都(西昌)、盐源、青岭、大勃弄(祥云)到叶榆(大理),永昌(保山)、腾冲、瑞丽,再到密支那或八莫,进入缅甸和东南亚。这条路最远可达印度和西亚地区。一路崇山峻岭,溪河密布,山高谷深,天险难度。

  五迟道从巴蜀出发、沿南广(高县)、僰道(宜宾)南下,经盐津的石门关、朱提(昭通)、贵州威宁(古夜郎国)、味县(曲靖)、谷昌(昆明),然后一途经楚雄至叶榆(大理),与永昌道重合;一途经红河至越南。因地处险要,栈道宽五尺而得名。史料记载最早经过此道的蜀国先民是秦灭蜀后南迁的蜀国王子-安阳王,率领兵将3万人沿着这条线路进入越南北部红河地区,建立了瓯骆国,越南历史上称为“蜀朝”。

  永昌道由叶榆(大理)出发,经永昌(保山)、腾越(今腾冲)、古永、掸(shan)国(今缅甸掸邦)至身毒(印度)。永昌道又称博南道,穿越澜沧江和怒江,翻越高黎贡山脉,山高谷深,路途险要,更有瘴疠、毒蛇出没,常常危及行人生命。

  南方丝绸之路是一条以商贸交易为主的通道,最早应是中国丝绸的输出。根据西方考古资料,“在希腊雅典的kerameikos公元前5世纪的公墓里发现了5种不同的中国平纹丝织品,织法与古代四川丝绸相同”。埃及的考古也发现古代中国丝绸。随着时代发展,南方丝绸之路贸易的货物也有所变化。秦汉时期古道上的贸易品主要是四川的铁、布、昭通的银,邛都的铜,贩到南中(云南),而云南的笮马、僮则贩运到内地;到唐代南诏时,古道上进行的贸易逐渐繁荣,南诏国河赕(今大理附近)成为重要集市,当时印缅输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有毡、缯布、珍珠、海贝、琥珀等,而中国输出品为丝绸、缎匹、金银等;元代以来数百年间, 缅北的珠宝、玉器、玛瑙、琥珀成为内地商人争购的商品,古道上流通的商品主要是玉石;明代中国通过古道输往缅甸的最主要的货物为食盐,缅甸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是棉花; 19世纪中叶,通过古道输出的主要商品是生丝、黄铜、雄黄、鞋子、药材等等,输入的商品则是棉花、象牙、燕窝、鹿茸、翠玉、琥珀、宝石、名贵蛇纹石等。古道因商贸而存在,成为商品的载体,发挥着其流通商品的功能。

  唐代以后,茶叶和马匹逐渐成为主要贸易品。据唐代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慧轮传》记载,在运输的物资中还包含了来自川、滇的糖、布、线、粉丝等生活日用品,而来自康藏地区及周边国家的马匹、皮毛、藏金、藏红花、麝香、贝母、鹿茸、虫草等也随着这条路,流散到滇、川等地。南方丝绸之路贸易物资与重要线路的改变,是因为唐宋时期,茶饮大量传播至西域、北方游牧民族地区及吐蕃藏区,尤其是文成公主唐藏和亲后,茶叶被藏族同胞大量接受,西南商道则更多以茶叶、马匹等贸易为主。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滇川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随着马帮转运,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往来,形成了一条以茶马贸易为代表性的商道,即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事实上,茶马贸易是对整个西南贸易的统称,茶、马则是贸易的象征性物质,行走的古道也称之为茶马古道。因此,茶马古道是南方丝绸之路后期发展的新贸易通道,主要是指川滇臧之间的贸易通道。它构成了南方丝绸之路的支线之一。

  虽然无法从古籍中找到沿古道所进行的商贸活动规模的确切数字,但从南方丝绸之路沿途的考古发掘成果中,还是可以管中窥豹。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大溪文化遗址出土的海螺、象牙,茂汶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等都不是本地所产,而是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根据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79年在呈贡天子庙战国中期墓中的发掘,出土了海贝1500多枚;在晋宁石寨山及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贝币247000多枚,达1230多斤;1980年云南文物学古研究所在剑川鳌凤山的古墓发掘中,出土的海贝其年代约在春秋中期至战国初期;在腾冲宝峰山核桃园考古发掘出土汉代五铢钱1000多枚。这些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地区舶来的海贝,从战国到明清,作为货币使用绵延2000多年,它不仅是古道沿线各民族与南方海外民族交往的见证,而且也是古道沿线商贸较繁盛的物证。

  由于商品流通量较大且有利可图,沿古道各地的从商者甚多,促进了沿途各民族之间的人文往来。汉晋时期,就有国内外商贾云集于永昌府(保山),许多身毒(印度)商贾和蜀地工匠侨居于此,一些中原到此做官的人,在此可以谋得富及十世的财富,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载:“益州西部宝货之地,居其官者皆富及十世。”又载:“永昌郡,属县八,户六万,去洛六千九百里,宁州之极西南也,有闽、濮、鸠、獠、越、裸濮、骠人、身毒之民。” 骠人即今缅甸骠国人,身毒之民即今印度人,就是当时缅印在此经商的侨民。而汉武帝时,张骞两度出使西域时,他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惊奇地看见蜀布、邛竹杖等这些产自川西平原的物品在此大量出售。就问:“安得此?”。大夏国人回答:“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这说明蜀地商人早就在身毒国(印度)开设门面,专门经营中国西南地区的物产。张骞回到京城,将这个意外发现告诉汉武帝,汉武帝深感震惊。

  商贸与人文交流必然促进文化的传播。南方丝绸之路联结中原,沟通中印与西亚非洲,它为中原、西南、印缅文化互相交流与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青铜文化、佛教文化、古埃及与希腊文化在这条商道上交流积存,形成丰富的、独特的古道文化。 三星堆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其考古出土的青铜塑像与黄金面具,其工艺造型与古埃及金字塔、希腊发现的黄金面罩极其相似,与同时代中原出土的青铜礼器大异其趣。而青铜产地则在云南的东川铜矿。印度佛教自唐代以来传入中国,在古道沿途很流行,尤其在大理,宋时达到鼎盛时代,“大理三百六十寺,寺寺夜半皆鸣钟。伽蓝殿阁三千堂,般若宫室八百处”的诗句在苍山洱海间颇为流传。根据元代郭松年在《大理纪行》的记载:“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绝不茹劳饮酒,至斋毕乃已。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记”。传入的佛教文化融进了云南的雕塑和绘画艺术,大理的崇圣寺,方圆七里,屋宇890间,有铜佛11400尊。南诏国保留至今的崇圣寺三塔,剑川石窟,“大理国经幢”,天南镶宝的“大理画卷”,都是佛教文化的稀世珍品。因此,南方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和印度、西亚、地中海文明的一条文化传播的纽带。

  商品与文化的交流必然促进人文的聚集,促进古道沿线市镇的形成和扩大,带动沿线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大理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公元前四世纪,蜀地的商队就驱赶着马帮不断经过这里,公元八世纪,南诏国建立,大理不仅成为南诏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是中原王朝从南方通往中印半岛的最大口岸,成为中国内地与印缅诸国物资交流的最大集散地,是南方丝绸之路最大的贸易枢纽。至于腾越(今腾冲),则被称为“西南极边第一城”。据《永昌府文征》载;腾越处在南方丝绸之路的咽喉地位,由中国内地通往印缅的马帮不断经过这里,每年总以万数记。在漫长的中外交流的历史中,腾越留下许多文物古迹。同时往来的商旅,造就了古代腾越城市的繁华,“昔日繁华百宝街,雄商大贾挟货来”。[13] 古道的商业特色,使古代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如川西的蜀国,川东的巴国、黔西北的夜郎国,以滇池为中心的滇国,以大理为都城的南诏国等都建立在南方丝绸之路的要道上,并循古道的走向形成市镇网络,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形成相对发达的区域经济。如今云南省的主要城市除东川、玉溪以外都在这条古道上,应该与南方丝绸之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孙志香)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