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2023年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明确“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并进一步强调,“‘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立足我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任务,必须准确、深刻地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用“第二个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历史支撑、价值基础和文化底气。
“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用全面的、辩证的、长远的观点阐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深刻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在《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因此,“第二个结合”把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民族的血脉和文明的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这些元素具体而生动地体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和伟大实践中: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出发,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出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出发,形成了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要义的新时代道德观;从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出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从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出发,提出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从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出发,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都彰显了“中国之治”的智慧和强大魅力。因此,传承文化基因、赓续历史文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有助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千年理想化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追求、信仰信念、政策主张,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
“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基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既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对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理论创新发展的正确引领,彰显出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理理念、经济伦理、精神追求、生态理念和社会理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蓬勃发展。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自古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不仅因为疆土辽阔,还得益于一直以来强调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等治国理政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在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要整体迈进现代化,将极大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其意义非同寻常、任务也十分艰巨,我们始终从具体国情出发,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理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握住人的现代化这一本质要求,为民造福。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富裕是各国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但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不仅是富裕,更是共同富裕,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由此可见,共同富裕重点突出了现代化的人民性,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人的精神生活,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是集中于中华文明的双轨驱动、一体两翼,“富润屋,德润身”“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些文化基因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由此形成了以厚德载物、明德弘道为代表的人文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强调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协调起来,在发展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始终用精神文明作为发展的精神力量和价值观指导,同时,在建设精神文明过程中以物质文明为载体,不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中华民族向来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都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和感恩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生态自觉,集中体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中华民族有崇尚和平的文化基因,历来秉承“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的精神,主张“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理想,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具体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气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开创性、探索性事业奋斗中形成的文明结晶。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源泉。中国式现代化内嵌于中华文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文化基因,蕴含着中国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制定实现现代化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它既追根溯源到“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又用文化贯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内生性演化,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它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大大深化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拓宽了中华文明的外延,把中华文明推向了新的高度。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人类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也随之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坚韧的文化自信和不懈地追求文化自强。何谓“文化自觉”?著名学者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由此可见,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特别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贫”更是在精神上的“弱”,在西方世界如火如荼地进行资产阶级大革命之际,中国还像一头睡狮陶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也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被动转为了主动,带领着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使得中国人民的精神主动性、精神创造性得到极大地焕发,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也油然而生。我们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懈奋斗中形成了文明结晶——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已经传导至世界并产生巨大的积极效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进程,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一系列着眼全球、面向世界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和而不同、合作共赢,打破了西方利用话语霸权树立起的“西方文明中心论”,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冲突,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世界文明因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存在而更加多彩。
“第二个结合”让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了历史支撑、价值基础和文化底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无限光明。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用中华文明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在波澜壮阔地展开,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必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
【本文系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22年度项目(FJ2022XZB022)、2022年度福建省高校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骨干培育计划项目(JSG2022009)的阶段成果】
(张燕妹,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贤明,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