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往往是好的,但实践结果一般却不大理想

行政化思维要不得

2023-09-18 来源:北京日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工作中接触到的咨询建议或报告,一般都是三段式:现状与问题、危害与根源、对策与建议。当然,现状与问题部分中,成绩是主要的,缺点也是难免的。到了危害与根源部分,可以做一些分析和演绎。这时候因为基本上是主观的一些生发和推论,稍过一点也无妨。因为没有将责任具体指摘到谁,大约涉事各方也都不会跳脚的。既然描绘了恶化下去的后果,部分触及了造成后果的源头,还是比较深刻且有价值的,那也就不能小视了。这部分到位了,就为后面对策与建议的提出,做了很好的铺垫。

  对策与建议本来都好,就是总咬住一条不好。哪一条呢?就是要求增设人员和编制,增加实务操作的工作人员。实在没有这个可能的,也孜孜不倦地要求增设工作专班,各方抽调人员还要确保到位。这种建议弄得高层领导、财政部门、编制部门、综合部门包括被抽调的机关部门都很“挠头”:不支持似乎是不重视,但支持起来那可是没完没了的“无底洞”。这就是一种用行政化思维处理问题的方法。

  原本行政资源有限,已成勉为其难之势,结果还要继续增加不必要的社会负担。增加人员和编制,其实就是增加财政支出中最需要控制和压缩的行政性支出。这在当年我国经济一枝独秀、税收节节增长的时候,可以说问题不大。但到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税增收极为艰难的情况下,那就要极其慎重、不可轻言了。当然,如果只是既有部门和编制因职能变动而在原有总盘子中的结构优化,并不会新增行政开支的负担,那就另当别论。这种调整利益格局、动奶酪的事,属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好事,那倒是要理解和支持的。

  久拖不决或效果不彰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万不可“政策供给”货不对路。譬如有的问题积重难返、已成大的被动和隐患,其中既与思维混乱有关,又与对策反复多变有关;既与选择性执法有关,又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有关。

  我们强调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并行不悖,但这种理想局面的出现,不是二者的半斤对八两、平分一秋色。恰如中央一再强调的,我们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然后是在此基础上和前提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和力戒行政化思维相联系的,是如何在市场化、社会化思维的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应当做好事,但一般应是提供普遍适用的基础设施:硬的如水电路信,软的如政策法规。“法无禁止即可为”,依法行政是正道。当然,法规制订的重心,要落在“不可为”之事的确认和相应的处罚上,防止事务化、庸俗化倾向。

  政府是把方向、稳大局的,该管的当然不能“躺平”。但是否就都要亲力亲为、干脆下场呢?那可不行。足球场上球员22人,裁判只需3人,再多就是“搅局”了。但裁判怎么把握赛场?那不还有协会、球队和规则嘛!政府要学会影响和带动他们。

  政府需要对经济事务进行管理,经济建设也是全党工作的重心。但也不要因此忘记了,市场还有其“看不见的手”之自调节作用。这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如今要注意的,是不要走“回头路”。在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开启以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现代化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和紧迫。这时就需要政府将工作的重心适时更多地转移到社会建设方面来。为此行政资源不够怎么办?那就在经济建设领域,多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多通过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甚至平台公司去带动整个生态,从而腾出手来加强社会方面的建设。当然,社会建设更要善于发挥社会组织和社区工作的积极作用。

  (作者为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关键词:行政化思维;行政资源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