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增订版)
卞绍斌著
出版发行: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4年6月版
本书简介:本书主要从现代性视域来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在考查学界关于这一概念相关论述的基础上,一方面指出这些论断存在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着重在现代性问题语境中呈现这一概念的思想内涵和理论意义。本书首先以反现代性的现代性话语对马克思社会概念进行了理论定位并确立了研究的基本视域,进而通过该视域重点阐释这一概念所具有的重建公共生活的根本思想指向,并从存在论旨趣、实践性特质以及历史性维度等层面具体解读这一概念的理论意蕴。本书还自觉地与当代道德和政治哲学思潮进行批判性对话,力图在规范性视域中拓展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思想空间。
该书被纳入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组织编撰的“至善人文”丛书之列。
作者简介:卞绍斌,吉林大学哲学博士,加拿大皇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道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康德与当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轮值主任、中国康德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规范性视域中的道德与政治哲学研究。
目 录
导 论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概念
第一节 被误读的马克思社会概念
第二节 对马克思社会概念的种种诘难
第三节 解读马克思社会概念遵循的基本理路
第一章 反省现代性: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根本出发点
第一节 马克思的现代性体验及其辩证立场
第二节 反现代性语境中的现代性话语
第三节 现代性批判与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多重向度
第二章 重建公共生活: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思想指向
第一节 现代性课题与黑格尔的解决路径
第二节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与社会理论的批判
第三节 马克思与现代公共生活的超越性重构
第四节 马克思社会概念公共性内涵的当代意义
第三章 寻求社会解放的存在论价值旨趣
第一节 现代性问题的存在论追问
第二节 从政治解放到社会解放
第三节 生活世界批判与解放的世俗基础
第四节 社会解放的理想图景
第四章 社会生活的实践特质与实践的社会规范内涵
第一节 实践哲学转向与现代生活的重新审视
第二节 理论哲学视野中的社会概念
第三节 后形而上学语境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
第四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社会规范内涵
第五章 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定位与永恒正义的瓦解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思想境遇
第二节 资本主义正义观念的前提批判
第三节 马克思正义观的多重内涵
第四节 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当代价值
第六章 比较与融通:马克思社会政治思想的当代阐释
第一节 马克思与正义:从罗尔斯的观点看
第二节 柯亨的平等主义诉求及其道德价值
第三节 实践理性与唯物史观的规范性诠释
主要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基于人性理想和社会观念反省时代问题,进而着力造就人类联合新形态,由此保障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乃是马克思整个思想建构的根本立足点。这是在我完成博士论文以后的十多年间,特别是通过对以康德和罗尔斯为主线的道德政治哲学的研习,所获得的更为深切的感知和确认。
在马克思看来,经由资本所牵动的物的生产体系,人们之间表面上有着看似分工有序抑或心照不宣的社会合作,实际上却是一种原子式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根源上是不断固化的无意识结果,货币这一社会公认的商品价格符号,背后似乎由魔法师所操纵,成为左右人们行动的客观思维方式,也像一束普照的光,映射出人世间的离合悲欢,而经由繁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异常明晰地阐发其立场,“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的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消失了”。
识破货币等经济范畴所营造的眩惑场景,祛除工具理性和交换价值的主导权,通过联合意志重构社会形态进而彰显人格自律和尊严,同样也是康德的主要思想指向。在此意义上,康德式自我意识哲学或实践观念论蕴含着深远的道义论旨趣,在知识领域,作为本源的综合统一性能力,我思借助于概念推证给一切现象总和的自然界颁布先天法则;在道德领域,自我通过纯然实践理性确立道德规范,从而保障每个人和其他所有人的自由能够契合一致,基于目的王国理念造就的社会新形态中,人而非物才是根本目的,人格理想与社会理想由此圆融无碍。
罗尔斯则通过良序社会观念延续康德和马克思的思想抱负。良序社会乃是由公共或公开的正义原则所规导的社会合作体系,而正义原则则是具有善观念和正义感的理性存在者所一致认肯的公共价值规范,而非受制于偶然的出身、阶层和性别等因素,也因此才能够有效捍卫每个人的平等自由价值。为此,无知之幕近似于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或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均是通过彰显自律人格来消除幻象或假象,进而为新的社会联合奠定规范基础。
上述略显简浅的论断,却是我多年来不断思索的心得。在这期间,金里卡教授再次接受了我的访学申请,并与他一起完成了一篇详细的对谈,让我对当代政治哲学前沿特别是左派与自由主义的圆融会通有了更深入理解,可以说,假如没有他给予的多次学习机会,无论是博士论文写作还是我的思想视界都将存在诸多缺失。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哲学系曼德尔教授、布朗大学哲学系盖耶教授,是我深入研究罗尔斯和康德哲学的良师益友。曼德尔注重在政治哲学发展历程中理解罗尔斯,促使我第一次完整地阅读了康德的法权学说,而对康德政治哲学乃至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完整把握,则有赖于盖耶的悉心教导。
如今,忆及往昔的留学时光,萦绕于脑海的景象依然是图书馆靠近窗户的自习桌,自朝至暮,寒来暑往,默坐澄心。借由几位导师的指引,经由马克思、罗尔斯和康德这几扇窗,让我观想瞻望多样的学术图景,却又凝眸于相通的思想视界,由此看清路标,缓步前行。
这本书的增订出版让我有机会再次向我的导师贺来教授表达无尽感激,当初我试图以社群主义特别是麦金太尔的思想视角切入论文主题时,是他让我读完罗尔斯的论著后再做决定,这一提醒也奠定了我此后的学术方向。
2019年,我调动到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工作,如今,回顾忙碌而又充实的四年时光,收获良多。樊和平教授希望我可以有一个更为高远且系统的学术规划,让我思考如何把此书和后续的写作出版进行联结。这几年,行政工作对于更习惯于书斋的我来说是很大挑战,在一些艰难时刻,人文学院特别是哲学系的同事们给了我很多鼓励和支持,让我有更多信心和勇气,在此一并感谢他们。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我的很多学生都参与了本书校对,个别同学还通读了整部书稿,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许多同学还在课堂内外就书稿进行了讨论,衷心感谢他们。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科研中,是我近年来异常关注也是投入较多心力的地方,这样的合作不仅是学问上的彼此成就,也是在共赴一场再造传统、革新观念、拓展视界的学术奥德赛之旅。
感谢商务印书馆对“至善人文”丛书的热情支持,这次合作也是一次良好开端,期待有更好的作品奉献于商务印书馆这座古典又青春的学术殿堂。
也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在漫长的学术旅途中的理解和陪伴,记得这本书初版问世时,女儿悠悠刚出生不久,岁月见证着我们共同的成长,希望她不断努力,为自己也为世界创造更多精彩。
1903年,里尔克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几个星期后我将迁入一个寂静而简单的地方,是一座老的望楼,它深深地消失在一片大园林里,足以躲避城市的喧嚣与纷扰。我将在那里住一冬,享受那无边的寂静,从这寂静中我期待着良好而丰盛的时间的赠品”。一切书写都是空间和时间的馈赠,让我自觉没有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