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

2024-07-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
作者:刘悦笛
定价:99.00元  
出版发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为主题
  系统阐述西方美学经典观点及其发展历程
  在批判的基础上重构审美精神
  展现生活美学在全球美学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内容介绍
  本书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常论常新的问题作为中心内容,对西方从古至今最重要的哲学家、美学家的思想观点及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逻辑关系,加以系统地梳理、论述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综合出新,重构审美精神。作者在书中指出,启蒙时代以来,随着文化领域的理性分化,本来密切相联的科学、道德、艺术发展为相互绝缘、不相往来的独立领域,各自探讨自己的问题。科学属于“认知理性”,探讨“真实性问题”(真),道德属于“伦理理性”,探讨“正当性问题”(善),艺术属于“审美理性”,探讨“趣味性问题”(美)。真善美分家并愈演愈烈,使整个生活系统陷入分裂状态。 “现代性”的极端化,已使真善美理想与现实、人性与物性形成错位。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作者认为,根本出路是回归人类的生存活动之中,使真善美在生活的基础上达到统一。
  作者介绍
  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国际美学协会总执委。著有《生活美学》《审美即生活》《分析美学史》《情理合一》《当代艺术理论》《生活中的美学》《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艺术终结之后》《视觉美学史》《世界又平又美》《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所著《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入选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
 
目  录

  导 论  / 1
  一、缘起:“现代性”的启蒙裂变  / 1
  二、 审美精神作为“应当如此”生活之象征  / 6
  三、 立论的三重障碍  / 19
  四、方法论:“批判的解释学”  / 24
  第一章 “艺术否定生活论”省思  / 27
  一、艺术何以否定生活  / 27
  二、“审美乌托邦”缘何衰微?  / 33
  三、 理论困境:艺术自律论与主体性美学  / 38
  四、 历史境遇: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  / 53
  第二章 当代审美泛化:“后现代”的美学特质  / 66
  一、当代文化的“超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  / 67
  二、 前卫艺术的“反美学”取向:“审美日常生活化”  / 79
  三、泛审美现代性•批判启蒙现代性•全面的现代性  / 99
  四、后现代主义深植于“泛审美现代性”当中  / 126
  第三章 回归“生活世界”:思维范式的翻转  / 140
  一、加法和减法:两种否定生活的历史  / 141
  二、回到马克思原点:“生活实践”的现代奠基  / 148
  三、走向生活的“现代美学”基本路向: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杜威  / 157
  四、结论:美学回归生活何以可能  / 169
  第四章 建构“生活美学”本体论  / 175
  一、 “美是生活”:一种旧命题的新阐释  / 176
  二、美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  / 182
  三、来源与呈现:美与生活的日常连续性  / 190
  四、内在的超逾:美与生活的非日常张力  / 206
  五、 回到“本质直观”:美的活动之为“本真生活”原发状态  / 218
  六、“外展的臆断”:美的日常生活“语用学”维度  / 226
  七、结论:美与生活的“对话辩证法”  / 231
  第五章 美的“生活真理”意蕴  / 234
  一、“真理符合论”及其对美的拒斥  / 235
  二、几种“美的真理观”: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  / 245
  三、 美与真理的相互拓展及其多义性  / 258
  四、美的真理:共识观与解释学的统一  / 267
  五、结论:美是“生活真理”的直观显现  / 280
  第六章 美的“伦理生活”之维  / 282
  一、 “伦理自由观”及其与美的亲合  / 283
  二、几种“伦理审美观”:康德•维特根斯坦•福柯  / 292
  三、审美伦理:走向一种具体自由观  / 301
  四、从“审美共通感”到“情感共同体”  / 315
  五、结论:美学是未来的“生活伦理”学  / 326
  结 语 “现代审美精神”的重构  / 329
  修订版后记 全球与地方:“生活美学”二十年  / 342
  附 录 “实践美学”与“生活美学”对话录  / 354
  参考文献  / 362
  精彩章节
  全球与地方:“生活美学”二十年
  这本《生活美学》的再版,算是对“生活美学”这20多年发展的一个纪念吧,一个开端性的纪念或者纪念性的开端。
  该书是我的博士论文,它致力于从哲学根基上来建构出一套“生活美学”的本体论。当时就提出一种新的美学思路,似乎有点过于年轻了,但是回归“一个世界”的思想立场却是始终一贯不移的。没想到,“生活美学”就这样一路下来发展了这么多年,如今还算方兴未艾吧。
  其实,大家也许并不清楚,这篇论文初稿的完成时间为2001年,凭着一种“理论激情”草就此篇。在南开大学攻读硕士期间,我们创办了一本哲学刊物,我担任了首任主编并将之定名为《思路》,“生活美学”最早的萌芽思想就现身其中。2002年到2003年借调在中国文联期间,我就把这篇论文带在身边,一边工作一边修改,2003年以它获得了博士学位。我在非典肆虐那年顺利毕业,直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正式工作。其后,又经过两年的修订增删,2005年,这篇论文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基金资助”得以正式出版。
  我一直说,“生活美学”既是知行合一的美学,也是体用不二的美学,而且,美学作为感性学的性质使得“生活美学”诉诸的乃是感行合一。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给我提供这次绝佳的再版机会,让作者可以重新审视当年的工作。尽管这本书并不是我的第一本著作,2002年,王南湜先生与我共同撰写了一本《复调文化时代的来临》,这本书是我在南开大学硕士三年级时参与写成的。当时被提前保送读博,这也是南开大学第一年开始保送文科博士,文史哲各保送一名,与我相熟的文学院友人就入了叶嘉莹先生的师门。我呢,从本科保送物理系后,又转到文科科系,从大二结识我的学术启蒙老师包晓光先生开始,从此就进入到哲学之门,硕士拜到童坦先生的门下,童老师给了我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博士毕业工作后,我曾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是叶朗先生,那时就想在中国古典美学上做一些积极拓展,这就是我后来所做的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研究。
  每个人的生活史,才是鲜活的“属己”的历史。作为个体的我,此生便有个夙愿,那就是——“向美而生”;此世也有个根基,那则是——“不离情本”。上半生,上求于“美”;下半生,下溯在“情”。无论此生长短,皆在践履这“美法在人间,不离情本觉”!“美法在人间”,就是在生活中建美学,“不离情本觉”,乃是在情本里创哲思。这10个字,恰恰就成了我曾经践行的并正在施行的人生哲学。
  “生活美学”不仅成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之精华,如今也具有了全球性的价值。
  在全球共建的平台上,2014年,在英国剑桥学者出版社,我筹划主编出版的《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就是以国际化语言向西方告示:“生活美学”并不只是21世纪以来全球的美学新潮与主潮,而更是东方,特别是中国美学的原生形态。
  在《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那本英文著作中,我把中国的“生活美学”叫做Aesthetics of Living, 取Living这个进行时之活生生的“生活”之意,从而放弃了博士论文当中Live的用法。然而,欧美学界仍有人误解,觉得“中国的生活美学”就是西方那种“日常美学”(Everyday Aesthetics),但“生活美学”尽管强调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但同时亦强调审美超逾生活之维度,美国美学家雷迪也撰多文评说我的“生活美学”,并追问其中的living是否就是Life?中国学者也多有误解,说生活美学与“生命美学”“人生美学”都是一回事,因为20世纪上半叶欧洲就有Life Aesthetics(即生命美学)之流派了,这必须要加以澄清。
  英文“life”这个单词,如果我们借用意大利维罗纳大学美学教授阿甘本的划分,在古希腊语中,实际上包含两个泾渭分明的词:一个是zoē,指一切活着的存在(动物、人或神),他(它)们所共有的简单存活事实,接近于汉语的“生命”之义;另一个则是bios,是指某一个体或群体的适合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方式,接近于汉语的“生活”之义。然而,在现代语言当中,此种“生命”与“生活”之对立在词典中就消失了。我们的“生活美学”就是指后一意义,它指向了人们的生活如何活得有质量,如何活得幸福?在这个意义上,“生活美学”不只是西方的“感”学(感性之学),更是本土的“觉”学(感性之智),美学恰恰关乎对“幸福”的追求,并要致力于让人们的生活过得美好,翻过来说,幸福就是个美学问题。
  最后,再来为“生活美学”做个总结吧,中国美学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全球的,中国学者因其历史根基可以作出更为重要的贡献。我们所说的“生活美学”,既是追问审美生活的思想之学,更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它让人人都成为自己的生活艺术家。作为知行合一的美学,美学的生活化就要以“美生活”去提升“好生活”;作为体用不二的美学,生活的美学化则落实在审美化的生活之中。华夏文化自本根上就具有“日日皆美日”的恒久传统,从而使得美学成了中国人的最高人生境界。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