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清理与超越》

2024-07-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
  (修订版)》
  聂锦芳 著
  出版发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版7月 

  本书简介

  本书是在当代新的境遇下对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学术基础清理和方法论省思。作者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对马克思手稿、笔记、藏书的保存、流传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梳理,从中选取了50余部最能表征马克思思想特质、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重要著述,对其写作与出版情况进行了考证。此外,还对马克思文本研究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几种类型,特别是国外“马克思学”代表人物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马克思研究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研究”这一焦点问题,对文本研究所关涉的历史性与现实性、学术性与思想性、本真性与主体性、公度性与个性化,以及“文本研究”与“比较研究”、“现实研究”的关系,比较的前提、比较的态度与比较的逻辑等进行了反思和阐释,进而形成作者所理解的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当代方式”。

  本书首版于2005年6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次修订校改了三分之二的内容,增补了15万字的篇幅,于2024年7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聂锦芳,男,1966年生,山西寿阳人。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独著《哲学原论——经典哲学观的现代阐释》《哲学形态的当代探索》《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滥觞与勃兴——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到马克思的故乡去!”》《爱的超越——文学视野下的马克思》《“理解马克思并不容易!”》《返本再出发——〈资本论〉基本文献考辨及研究方式转换》等;主编《重读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及其当代性》《“巴黎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历史地位》《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的“犹太人问题”》等;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

 

  目  录

  引言  重新研究马克思文本的意旨与界域

  一、回到学术层面

  二、填补研究空白

  三、客观把握思想

  四、公正评估价值

  五、制约与界域

  第一章  马克思文稿的构成及其命运

  一、马克思文稿的组成及其保存情况

  二、马克思全集有独立价值的五种版本

  三、马克思重要文本的刊布、流传和研究史上的重要事件

  四、“历史考证版”(MEGA2)收文、出版情况

  第二章  马克思的文本世界

  ——53部重要著述写作与出版情况梳理、考证

  一、按题材、专题分类与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

  二、少年习作(5部)

  三、笔记世界(11部)

  四、时事评论(17部)

  五、思想创构(8部)

  六、写作《资本论》的历程(12部)

  第三章  “巴黎手稿”的文献学问题再探究

  一、“巴黎时期”马克思的活动和著述

  二、“巴黎手稿”与“巴黎笔记”的关系

  三、“三个笔记本”与“穆勒评注”的次序

  四、“原始顺序版”与“逻辑编排版”的差异

  五、“三个笔记本”中笔记本Ⅱ内容探佚

  第四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过程梳理

  一、《神圣家族》工作的继续与完成

  二、解读《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三、剖析费尔巴哈与“制定新观点”

  四、清算“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

  第五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稿的保存、流传及版本演变

  一、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的刊布情形

  二、遗稿的保存、归档情况

  三、从零散刊布到全书出版

  四、《费尔巴哈》一章的不同版本

  五、“揭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庐山面目”

  第六章  经典的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共产党宣言》创作史、传播史新探

  一、《共产党宣言》定稿的结构分析

  二、《共产党宣言》是在什么情况下定稿的?

  三、《共产党宣言》为什么能成为马克思影响最大的著作?

  第七章  《资本论》“版本学”及研究意义

  一、《资本论》的创作历程和结构演变

  二、《资本论》的主要版本及其目录对照

  三、如何评价恩格斯对《资本论》手稿的整理工作?

  四、《资本论》的“叙述方法”与“版本学”研究的意义

  第八章  马克思文本解读中的五种类型

  一、战友和学生的阐释和宣传

  二、政治领袖的理解和推动

  三、文本研究中的“苏联模式”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嫁接”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发现”

  五、“马克思学”的归旨和MEGA版的编纂原则

  第九章  五位“马克思学家”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一、吕贝尔:“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

  二、莱文:“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

  三、奥伊泽尔曼: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哲学体系建构

  四、弗罗洛夫:人学、生态问题研究及对苏联哲学的反思

  五、洛克莫尔:“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

  第十章  国内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回顾与省思

  一、文本研究的缘起

  二、文本研究新进展

  三、文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四、澄清对文本研究的三重误解

  第十一章  文体、文本及其相关问题

  一、目前我国哲学研究中的文体问题

  二、西方文体学理论在本质上并不排斥哲学文体

  三、现代西方哲学涉及的哲学文体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四、哲学文体问题研究的一般图景

  第十二章  马克思文本研究方法省思

  一、近年马克思文本研究中的一场争论

  二、历史性与现实性

  三、学术性与思想性

  四、本真性与主体性

  五、公度性与个性化

  第十三章  确立对学术的敬畏与尊重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式的转变

  一、自省与申辩

  二、学术态度

  三、文本基础

  四、比较视野

  第十四章  基于文本、历史和现实为马克思思想定位

  一、关于马克思哲学地位的两种极端的评论

  二、“比较研究”与“文本研究”、“现实研究”的关系

  三、马克思是“哲学终结论者”吗?

  四、比较的前提、比较的态度与比较的逻辑

  参考文献

 

  “修订版”后记

 

  2000年5月5日,北京大学成立了国内高校中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我当时作为中心秘书,参与了中心的酝酿、筹建、创办和后续运行的完整过程,特别是全部文献资料的搜集、购买、整理工作。这项举措旨在传承和发扬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注重文本、文献和思想史的传统,推动新的时代境遇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水准的提升;无疑,对于我的研究工作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清理与超越》一书就是我在梳理和考辨相关文献、反省既往研究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成果,于2002—2004年写作完成,200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光荏苒,如今近20年过去了,仍有研究者提及此书,更有不少学生做论文时会参考、引用书中的材料和观点。由于纸质书在市面上早已经售罄,有人便在网上留言,希望能够再版;出版社顺应读者的呼吁,邀我进行修订。我在寒假期间完成了这一工作,谨将具体情况叙述如下: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国际上发生的“苏东事件”,以及随后不久便爆发的资本动荡和金融危机,使得“重读马克思”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重大事件。而在国内学术界,进入21世纪以来,文本解读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总体格局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研究路向,藉此打破了与国外马克思文本编辑和“马克思学”研究的隔离状态。最近20年来,可以说是马克思文献编辑、出版和研究相当活跃的时期,一大批经过新的考证的文献及研究成果问世,特别是2012年MEGA第二部分“《资本论》及其准备材料”全部出齐、2017年MEGA第一部分第5卷《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2022年新版《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神圣家族》等陆续刊布,构成马克思文献编研史上一块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为马克思思想的重新理解、阐释和评价打开了新的天地。

  如此密集的文献材料和大量考证成果使得20年前写作此书时我掌握的相关信息或者显得过时,或者存在遗漏,或者过于简单,还有的有明显的错误,更多的则需要进行完善。为此,我将原书第一章《马克思文稿的构成及其命运》中的第三、四节合并为“马克思重要文本的刊布、流传和研究史上的重要事件”,而将第二章《马克思著述知多少?》中的第四节《MEGA2已经出版的卷次及其收文情形》经过大量补充、校订后挪入,作为第一章的第四节。至于第二章的其他内容我均删除了,基本的考虑是,随着新文稿不断被发现,使得当初我试图以“部”或“篇”为单位、从“书志学”(bibliography)方面对马克思著述的总体数目进行清理,既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其准确性更容易随时失效,这样这种统计工作的价值也就不大了。

  原书第三章《马克思的文本世界》是篇幅和容量上最大的一章,我从马克思著述中挑选出5个大类、53篇自认为最为重要的文本,对其写作与出版情况进行了梳理与考证。今天回过头来再次审视这些篇目,我感到当初的选择依然是有道理的,比较适当而准确。所以这次修订,除了在“笔记世界”中增加了2019年出版的MEGA第四部分第14卷收入的“危机笔记”外,其他篇目没有做更换。但因原来“写作《资本论》的历程”中《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1867)和法文版(1872—1875)是作为两部文本介绍的,这次我将有关第一卷的6个版本(1867、1972、1872—1875、1883、1887、1890)统合起来作为一部来看待了——这样,增一减一,总数依旧未变。

  但是,这只是选目上的简单考量,这次花费最大精力的修订,是对于这些著述所关涉的文献学问题的重新考察、梳理和完善。我分两种情况来处理:其中的49部(篇)我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们作为原书的第三章、现在作为第二章保留下来,所涉及的文献学信息,过时的替换,遗漏的补充,错误的修正,有的则是重写的;鉴于“巴黎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在马克思文献学研究中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与其他著述混在一起同等对待并不合适,所以我根据自己掌握的最新考证成果,单独设了五章,一一进行了详尽的清理,这是本书最大部分的增补,占了全书近40%的内容。

  此外,鉴于最近20年来马克思新文献的刊布促进了文本个案研究的进展,我当年所指称的“‘通行本’研究的遗漏”和“经典研究中的空白”的状况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为此,我删除了原书第四章《马克思文本的研究现状》的内容。原书第八章“目前我国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史论关系”以本书第十章“国内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回顾与省思”替换。

  从今天的视角重新审视旧作,让我感到欣慰的,除了以上提及当初选目的眼光和判断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更有我关于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和方法的阐述,后者构成了此书三分之二的内容。尽管我知道,不仅在那个时期,就是就目前来说,学界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和争论,但经过这么多年的研读和思考、磨练和波折,我依然认为,对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来说,它们是切中肯綮之论,非常重要和关键,在今天并没有过时和落伍。这样,本书对原书涉及这两部分的内容,除了校订注释之外,我没有做修改,包括对一部当时很有影响的著作的评论。不仅如此,为了凸显这种思路和方式的传承和当代性,我增补了《五位“马克思学家”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确立对学术的敬畏与尊重——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式的转变》两章,将原书第七章《“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一种新的研究动向》有关洛克莫尔的内容并入前者,而将原书第六章《前苏联马克思文本研究的特点》的内容,一部分删除,一部分插入新的第八章《马克思文本解读中的五种类型》(原书第五章)中。借此想表明,现在的我依然执著于20年前形成的关于马克思文本研究“当代方式”的理解,也算是一种“矢志不渝”吧。

  但是,当修订完此书,看着桌子上面厚厚的打印稿,我心里并没有满足和轻松之感。严格说来,所谓“意旨”“基础”“方法”云云,还只属于文本研究的前提性思考和“清理”工作,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思想研究水准自然而直接的提升和“超越”。20年来,经过学者们的努力,这一领域涌现出一批成果,取得一些进展,呈现出比较好的发展态势。我自己也和学生通力合作,在马克思诞辰200年之际推出12卷本《重读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这样篇幅比较大的研究论著。,尽管如此,必须承认,奠基于文献、历史和现实之上厚重的成果依然有限。举例说,2012年MEGA第二部分就已出齐,如今整整10年过去了,国内外学界切实根据马克思留存下来的庞杂的原始手稿以及文献专家做出的大量考证成果而对《资本论》复杂思想进行新的阐释,并置于20世纪资本社会发展、资本批判理论变迁和当代全球化严峻局面的宏大背景中检视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论著依然鲜见。正是基于这种考量,虽然自知学识和能力均很有限,我近年来一直围绕这一课题勉力深研,希冀与国内外同道一起攻关,力求在这一领域有所推进和突破。

  关涉马克思的研究视域宏富,议题众多,仔细清理就会发现,《资本论》之外,尚有很多值得重新探究的方面。再随便举一个例子。这次重新修订书中所涉及的53部(篇)著述写作和研究状况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即马克思曾经想把发表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的所有文章综合成一部有关时事问题的著作。应该说,这是他又一个“未完成”的夙愿。但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在长达8年时间里、总共撰写的五百多篇(组)文章大多保留下来了,但可惜的是,现在几乎没有研究者在新的时代氛围和全然变化了的社会境遇下再将其一一认真研读,并在此基础上对他们当时的时政观点、思想状况、与其前后工作的关系以及后续影响做出概括和分析。我们知道,马克思的学说注重现实性和实践性,但错位的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面对现实和实践时,表面上把握得通透和决绝,但实际上却不无困惑和迷茫,那么,马克思当年在特殊的人生境遇和理论探索中撰写的这些文章,不是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个案和范例吗?它们不仅有助于我们掌握他对当时发生的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事件的态度和看法,更从中体现出一个思考者究竟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观照、透视、分析和介入现实,怎样才能做到客观、到位、深邃和超越。

  如此说,马克思文本、文献及其思想的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