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秀伟 通讯员 杨洋) 2022年11月6日上午,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主办的“二十大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理论研讨会在线上隆重召开。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聂锦芳教授主持会议,他表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作的报告立意深远、内涵丰富,经学会集体研究决定,召开此次专题理论研讨会,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角度共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会议特邀专家学者作主旨发言。
聂锦芳教授主持大会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在题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篇章》的主旨发言中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何理解和掌握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必须考虑的重大理论课题。以此为基础,他提出包括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维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十个方面的理论研究课题。
郝立新教授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教授在题为《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解》的主旨发言中,从四个方面对这一主题展开详细论述:第一,要善于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综合话语中发现其哲学思想;第二,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上升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认识,并进一步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第三,要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和发展的经验;第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
梁树发教授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王东教授在题为《两大潮头与两大源头——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开创马哲史研究新时代》的主旨发言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开创新时代与新形态,一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大时代潮头研究,另一方面必须重视马克思的《资本论》哲学与列宁最后十年哲学创新的两大理论源头研究,以思维结构的重新建构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新时代。
王东教授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安启念教授在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旨发言中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之处,指出这一理论判断深刻把握了历史与时代的发展变化,对于过往理论也作出重大的完善与发展。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角度提出需要重视的四个问题:一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史的研究;二是,对生产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决定性作用的研究;三是,对市场经济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四是,对和平发展道路的研究。
安启念教授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在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的主旨发言中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条主线,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普遍任务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他从三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论述: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摆脱了抽象普遍性的思维方式,始终根据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进行具体化;第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展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在特定阶段与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本质联系;第三,对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观方法论意义上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吴晓明教授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黑龙江大学丁立群教授在题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西古今之争》的主旨发言中认为,中西古今之争的本质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中西强调的是中西文化的特殊性,古今强调的是世界普遍由传统进入到现代的现代化问题。他指出虽然西方的现代化在先发生,但也仅仅是现代化的一种特殊形式,而现代化的本质规定则属于普遍性,这是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进而,他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上打破了中西古今之间的对立论和还原论逻辑,既坚持了中国特色,又把中国文化提升到现代化的境界,既坚持了现代化的本质,又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一元论,真正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丁立群教授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吴向东教授在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自觉》的主旨发言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不仅是我们党长期实践和理论创新的概括总结,而且上升到了文明自觉的高度,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实践的道路自觉、对中国道路的文明自觉、对新文明形态的意义自觉。
吴向东教授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韩庆祥教授韩庆祥教授在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创造和建构起来的》的主旨发言中,通过厘清“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这四个概念,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创建过程作了深刻讲解,并且认为当前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较为系统地构建起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韩庆祥教授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苏州大学任平教授在题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四个维度》的主旨发言中指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第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第二,要从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和时代逻辑角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律;第三,要坚守多元,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和中国之问科学解答的必然产物;第四,要上升到辩证法的哲学高度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任平教授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唐正东教授在题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新时代中国实践语境中的创新发展》的主旨发言中,从马克思、恩格斯人民观的动力主体和需求主体的两个维度出发,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丰富和发展,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发展的中国智慧和最新理论形态。
唐正东教授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何建华教授在题为《如何认识和处理好“三对关系”》的主旨发言中,结合自身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学实践经验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回答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分析了如何处理好“六个坚持”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间的关系;二是,论述了如何全面认识“六个坚持”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三是,讲述了如何深入理解坚持“系统观念”与坚持“七大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
何建华教授
最后,聂锦芳作总结表示,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主题多元、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发言,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感谢与会者的探讨和交流。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000余名专家学者、学生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