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下的信任差异
人们往往对不同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他人持有防御心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古语便反映了对外来者的戒备。研究表明,相似性是个体建立信任的重要因素,而文化背景的差异则是阻碍信任形成的关键原因。跨文化研究显示,普遍信任存在区域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并受到民族文化规范、经济、宗教、气候和流行病等生态文化变量的影响。
从国际范围来看,东亚地区的文化更倾向于集体主义,成员通常对内群体(如家庭、朋友)表现出较高的信任水平,而在面对陌生人时,信任的建立可能更为谨慎;相比之下,欧美地区的文化更倾向于个体主义,成员不仅对内群体信任度较高,对外群体(如陌生人)也表现出相对较高的信任倾向。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信任半径的扩展方式可能存在区别。
从国内环境来看,关于南北方文化类型的讨论仍在持续。基于不同理论视角的研究,揭示了南北方在文化、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上可能存在的差异。例如,气候—经济理论框架下的研究认为,在信任模式上,北方地区人群可能表现出更强的内群体偏好;而南方地区人群则可能展现出相对更高的普遍信任水平。然而,水稻理论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这些看似矛盾的研究发现,恰恰反映了南北方文化差异议题的复杂性,也表明信任模式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不同理论框架可能捕捉到了不同维度或在不同条件下更显著的效应。
跨文化经历与普遍信任
跨文化经历是指个体在与另一种文化互动或接触时所获得的体验。这种经历既可以是短期的(如旅游、交换学习),也可以是长期的(如移民、跨国工作),其中不仅涉及文化元素的接触,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值得注意的是,多元文化经历不仅限于跨国互动,还包括同一国家内不同文化群体(如种族、性别、宗教、组织等)之间的互动。
根据群际接触理论,跨文化经历能够帮助个体打破刻板印象,增进对不同群体和文化的理解,进而减少偏见与歧视,促进积极态度和信任水平的提升。社会认同理论与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进一步指出,跨文化接触能够改变个体对内群体“我们”和外群体“他们”的认知,促使个体形成更高层次的社会身份认同。例如,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学生更可能将所有人视为一个整体,而非局限于种族或民族等狭隘的分类。因此,跨文化经历有助于提升个体对不同文化和群体的普遍信任水平,并缩短心理距离。
跨文化经历与包容性
包容性是指个体对不同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态度,主要体现在接受多样性、尊重多样性和欣赏多样性三个维度。研究表明,包容性的形成主要基于两个因素:一是对他人的尊重,二是对社会和谐的维护。审慎思考以及对不喜欢行为背后原因的理解,能够增强个体对差异的包容性。随着个体在不同文化中生活或工作时间的增加(深度),或接触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广度),其包容性会进一步提升。
全人类认同是指个体将全人类视为一个整体,关心并尊重所有成员,超越国家、种族和宗教的界限。麦克法兰认为,全人类认同是一种最高层级的道德理想,体现了个体对全人类的关怀与爱。自我分类理论进一步指出,社会身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将自我视为全人类的一部分。跨文化经历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对不同文化和群体的理解与欣赏,还能通过感知情绪契合(即与他人共享情感体验)增进全人类认同。情绪和认知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黏合剂”的作用,将不同群体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
“和而不同”强调个体在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时能够和谐相处、相互信任。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不同文化和群体之间仍存在显著差异。从减少偏见与刻板印象的角度出发,跨文化经历能够提升个体的普遍信任水平,促进对不同群体的信任与包容,最终实现“全人类认同”的理想境界。通过跨文化接触,个体不仅能够拓宽视野,还能在多元文化中找到共通之处,真正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而不同’视角下跨文化经历对普遍信任的影响研究”(21BSH09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