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不约而同地对精神处境表达了更多的关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审美故我在——生命美学论纲》突破对“美学问题”关注的局限,上升到对“美学的问题”的思考以及深度探究,形成了值得关注的思想——生命美学。将美学的价值提升到关注人类解放的高度,实现了美学生命本体的回归与对实践美学的超越,增强了审美救赎的现实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美学是与人的解放
密切相关的第一提琴手
自古以来,审美与艺术常常被看作取悦生命的一种形式,而不是构建世界的一种方式。美学是“与时代的命运密切相关的思想先锋、与人的解放密切相关的第一提琴手”,美学不应该只停留在对人类文学艺术的关注,而应该关注人类美学时代,关注人类解放。
首先,这与美学的生命属性有关。美学所面对的,表面上是审美的困惑,实际上是人的困惑,直面“人为什么要审美”的问题。在欧洲,康德赋予美学以灵魂和生命,席勒也提倡通过审美生活重新回归人性。百年现代中国美学的主题也是人的解放,鲁迅曾说:“东方发白,人类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在生命美学看来,真正的审美与艺术就是生命本身,审美与艺术是生命的必然与必需。
其次,时代的问题开始回到人本身。审美活动的当代形态围绕人类文明的“失乐园”展开,人的解放和精神救赎成为时代的问题,也成为美学的问题。黑格尔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马克思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马尔库塞强调审美是通向主体解放的道路。因此,作为关注人类解放的美学,也承担起时代的使命,要以“人的尊严”解构上帝的尊严、理性的尊严,以美的名义为人性启蒙开路。
人类从“信以为真”的时代进入“信以为美”的时代,美学正是这个即将到来的全新大时代所“播下的龙种”,是通向人的世界、洞悉人性奥秘、澄清生命困惑、寻觅生命意义的最佳通道。“人对美的领悟就成为一种力量”,人类的未来要借助美学塑造,也要在美学中求解,美学是人类的“换道超车”。自此,美学被时代赋予高光时刻,期待美学能够成为即将到来的全新大时代的主导价值、引导价值的引领者。
美学生命本体的回归与
对实践美学的超越
生命美学思想在中西方美学史中早有体现,《巴黎手稿》是生命美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但“生命美学”这一范畴一直没有被明确提出。早在1985年,潘知常先生就开始“呼唤着既能使人思、使人可信而又能使人爱的美学,呼唤着真正意义上的、面向整个人生的、同人的自由、生命密切联系的美学”。生命美学应运而生。
生命美学的确立根源于美学的本体论转向,它建立在人类生命本体论的基础上。美学的本体论在历史上经历了自然本体论—神灵本体论—理性本体论的演化,在当今时代,则转向生命本体论。然而,美学的真正奥秘在人,人的奥秘在生命,生命的奥秘在“生成为人”,“生成为人”的奥秘在“生成为”审美的人。生命本体论更符合美学的本质属性。生命,是有目的的。生命最根本的目的和方向,通过审美活动显化,指引生命进化,也使生命本身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情感酬赏。审美活动就是人类主动进化出来的一个服务于生命的自组织、自鼓励、自协调的自控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使自觉地与宇宙彼此协同。审美的存在就是为生命导航。而对于人类为什么需要审美,因为审美活动对应于人类的理性本性、人类内在的最高需要以及人类的自由个性即理想自我的全面实现,它使生命活动方式重新从对立、片面回到融洽、整合的状态。借助审美体验的“完形建构”,人类可以享受更多的生活,实现精神自由和人类解放。因此,美学源于生命,同于生命,为了生命。
生命美学也是对实践美学的颠覆。审美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找外在的对象,而是为了创造出在外部或者内心中原本并不存在的东西。创造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知识,而是为了表征某种内在生命的感动;不是为了形象地认识世界,而是为了自我欣赏、自由享受。生命美学对实践美学的颠覆从这里开始。生命美学完成了相较于实践美学的五个转向: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转向“实践的人道主义”,从“自然的人化”转向“自然界生成为人”,从“适者生存”转向“爱者优存”,从“我实践故我在”转向“我审美故我在”,从“审美活动是实践活动的附属品、奢侈品”转向“审美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必然与必需”。同时,实现了从“启蒙现代性”向“审美现代性”的转向以及从“认识—真理”向“情感—价值”的转向。生命美学不再是关注人类文学艺术的小美学,而是关注人类美学时代的美学文明、关注人类解放的大美学。
人类以审美获得解放的现实性
人类历史的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关键社会问题,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冲突,也就是马尔库塞所抨击的“痛苦中的安乐”“不幸中的欣快症”,即富裕社会下痛苦的情感体验,根源来自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工具理性泛滥。因此,“在现代世界美学已经变成工具理性批判的最重要的武器库之一。”马尔库塞指出:“只有审美功能在改造文明过程中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审美救赎何以可能?学者们一度将此认识理解为通往理想社会的行动上的乌托邦。而生命美学原理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后工业社会,以及通过审美活动通向理想社会的现实性。
人类的解放,以“审美活动”为条件。生命美学中“情感为本”的观点提示我们,审美活动源于人类的情感体验,情感也是审美活动的终点。因此,压抑情感就是压抑生命,解放情感也就是解放生命。人类需要的不是物质的无限丰富,而是利用物质来创造一种精神形式,使得情感可以在其中自由展现。因此,人类的解放和充分发展全然不在于物质世界的改造与物质世界的享乐,而在于超越物质世界的改造与物质世界的享乐,即让物质世界彻底精神化。
人的境界提升,以“审美活动”为路径。共产主义基本特征之一是“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潘知常先生明晰了“美在境界”的美学形态取向。境界是体现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道德品格,是自我达到的精神层次。当社会发展进入后工业阶段,人们需求的主要方面从物质转移到精神,这意味着以境界的修行和提升作为切入口,提升全人类的素质,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必要条件。而审美活动可以有效消除主客体对立,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实现超越,价值属性和超功利的合目的性,又为境界提升提供了方向和动力。因此,审美活动是境界提升的具体途径。
理想社会的标准,以“生命价值”为指南,而美学所蕴含的主导价值和引导价值就是生命。是否有利于生命,则被作为全新的价值等级秩序、全新的评价标准,也被归结为最为根本的美学密训。有利于生命自身的弘扬与提升,就是有价值的,就是美的;不利于生命自身的弘扬与提升,就是没有价值的,就是丑的。当社会发展进入以精神需求为主的后工业社会后,人类理想社会的要义则是以人的精神价值为主,以人的精神产品为主,以人的精神生产为主。
理想社会构建的动力,来自“审美生产力”。生命力,就是审美生产力。美是生命的竞争力,指向生命的根本需要与发展方向;美感是生命的创造力,立足于生命的根本需要与发展方向;审美力是生命的软实力,根源于生命的根本需要与发展方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人类本身,倘若没有审美力,如果没有美感,即丧失了生命最根本的动力。而一个民族要真正站起来,其中就必然隐含着要在美学意义上也站立起来。
因此,在今天,美学需要从自身学科中“溢出”,发挥主导价值、引领价值的作用,帮助人类解决实现“人成之为人”的重建自我的问题,以及“世界成之为世界”的重建自然、社会、艺术的问题。
从多年美学研究生涯中,潘知常先生感悟到美学的生命旨归,为美学确立了引导人生和社会的生命价值指向,赋予了美学引领通向理想人生、理想社会的巨大使命,完成了生命美学的创建。书中还对真、善、美,审美超越,东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形态,美、美感、审美关系,美与丑,自然、社会、艺术美,快感和美感,审美评价等重要的美学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思考和辨析,形成精到的见地;并且,在不断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探索和丰富了审美活动的外延和内涵,为审美活动确立了明确的界定;与此同时,拓展了科学的外延,不断科学化美学,帮助人类接近马克思所憧憬的“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的理想。此外,书中还为读者呈现了宏大的美学精神空间;在写作手法上,让读者能够跟随作者进行审美体验和审美哲思,实现理性和感性的融通。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