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 > 美学

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19-11-08 来源:《中州学刊》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Aesthetics Study

 

  作者简介:胡友峰,男,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 250100

  原发信息:《中州学刊》第201811期

  内容提要: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在这30年的发展历程中,生态美学在学理建设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得到初步的建构。当然,生态美学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憾,主要表现在生态美学的主导话语形态还没有确立,生态美学还没有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抓手。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话语体系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时代背景,加强系统的理论建设,挖掘、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加强中西对话。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aesthetics i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of 30 years.During the 30 years,ecological aesthetics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academic theory construction,and the Chinese discourse system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has been preliminarily constructed.Of course,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study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which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act that the dominant discourse pattern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yet,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has not become the gripping device(or focus)of constructing a beautiful China.To construct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e must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excavate and absorb the ecological wisdom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nd increase the dialogu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关键词:生态美学/话语形态/生态文明/生态智慧  ecological aesthetics/discourse pattern/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logical wisdom

  标题注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形态研究”(18ZDA02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美学成为我国美学领域一种富有创新性的理论形态。生态美学的产生具有深刻的时代根源与哲学根基。1972年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会议召开,自然生态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态美学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诞生的。2007年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为基本国策,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构想。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并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环境保护策略。生态美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正在进行中的事业。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美学观念,在目前存在着中国生态美学、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和英美分析美学之生态美学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的生态美学尚在建设之中,要建构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形态,就需要对生态美学发展的学术史进行系统的梳理,从中发现建构生态美学中国话语体系的理论资源、话语方式和理论原则。

  一、中国生态美学的发展历程及学理建设

  国内生态美学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一)引进介绍时期(1987-2000年)

  1987年,鲍昌主编的《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中首次将文艺学的研究同自然的生态联系起来,提出“文艺生态学”的概念,认为“文艺生态学”是将文学艺术与自然生态、社会环境等其他相关因素相结合,研究其间互相关系的科学,并通过这些交互关系的分析和借鉴,来找出文艺演进乃至消亡的种种规律。这可以说是我国学术界第一次萌发的与“生态美学”相关的研究。

  1991年台湾学者杨英风发表《从中国生态美学瞻望中国建筑的未来》一文,从生态美学方面来思考建筑,提出未来中国建筑的发展不应一味仿制西方科技文明的建筑模式,而应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天人合一”“有容乃大”等关系的智慧,试图为未来中国建筑指出一条符合“生态美学”的出路。虽然作者提出未来中国建筑的发展应遵循传统中国文化中“生态美学”的智慧,却并未就什么是“生态美学”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但这是“生态美学”一词在中国学界的首次提出。

  曼科夫斯卡娅写于1992年的《国外生态美学》(由之译)是我国刊出的第一篇生态美学文章。作者从审美对象、审美价值、审美教育等方面详尽地介绍了国外生态美学发展的现状(实际是环境美学),开篇即提出其重要观点:“现阶段国外生态美学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了就艺术中的自然问题进行传统研究的范围。”①作者认为,艺术虽然同自然的生态客体一样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但艺术和自然不可互相替代,二者之间有着复杂的互相吸引又互相分离的关系。

  1994年,李欣复发表《论生态美学》一文,对生态美学产生的背景、需要树立的基本原则及未来发展进行论述。作者分析了人类发展的三个时期(原始、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生态美学”是生态危机下人类绿色意识觉醒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研究地球生态环境美为主要任务与对象,是环境美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构成内容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物质生产生态和精神文化生产生态三大层次系统”②。为了维护这“一切美的创造发展出路”③,巩固这“对于人类具有的最高审美价值”④的平衡,作者相应指出了应该树立的三大美学观念和三大原则方法。

  以上两篇文章可以看作我国生态美学萌芽的标志。除此之外,国内其他学者也陆续关注到“生态美学”这一新兴美学观念并进行思考研究。例如,刘光明的《关于生态环境的伦理学和美学思考》从历史和文化根源上深入分析了人与自然分裂的原因,并提出必须从科学、道德、审美三个方面来重新弥合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主客体尺度得到真正的统一,重建生态美。王玉兰的《生态美学和审美心理图式》一文,以审美心理图示为切入点,指出生态美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基础超越了西方现代美学中的二元对立,其生态整体意识取代了人类中心意识,并认为这种美学主张不仅是对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审美反思,更是对传统理性美学理论的突破。

  1999年10月,“生态与文学”国际研讨会(海南省作协主办)的召开拉开了我国生态美学与文学方面国际学术会议的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位学者就人类发展与生态、文学等方面的问题各抒己见。同年,鲁枢元主编的《生态精神通讯》创刊,成为我国生态文学发展的一个阵地,这意味着我国生态美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李秀伟)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