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探析

2021-01-15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On Marcuse's Critical Thought of Political Economy

  作者简介:张雄,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倩,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发信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第20202期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存在着一个被忽略的问题: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探析。虽然关于他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对资本与精神对立的人类境遇的主题追问这个轴心原则来看,我们的研究是不够的。实际上,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其精神实质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延续,即在晚期资本主义时代人类社会如何追求经济基础之上政治的新形式和哲学的最高境界的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他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杰出理论家。此问题的提出,既有助于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视域的创新与理论价值的再挖掘,又能使我们从中找到中国现代性发育、发展值得借鉴与思考的理论问题。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批判/经济的本质抽象/政治新形式/物质丰裕与精神匮乏

  标题注释: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史研究”[项目编号:15AZX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马克思著作的精神遗产的实质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不仅来自《资本论》副标题的提出,而且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者的评价:“马克思的目的始终是‘政治经济学批判’。”①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主题的当下延续和问题域的转换,它们之间一脉相承的是在不同时代都回答了“资本与精神”对立的主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尔库塞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著名学者;不同在于,马克思时代资本与精神的对立反映为劳资关系的异化和自由竞争时代剩余价值生产的剥削性质,而马尔库塞时代资本与精神的对立反映为高技术与高情感失衡以及高度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技术权力的控制和形式化生存世界的异化问题。在20世纪下半叶西方理性化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马尔库塞所面对的后工业社会的本质是一个技术权力与泛物质消费的社会。他的社会批判理论之所以是对特定经济背景下的政治本质的追问以及哲学人本主义精神的提升,就在于他从消费、资本、剩余等经济学范畴入手,通过对技术权力与泛物质社会的政治本质的深度解剖,揭示新形势下“革命主体”的现代样式②,从心理层面上升到探讨后工业社会人的自由与解放的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哲学问题。

  一、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预设

  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思维原点是什么?学术界对此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文化批判理论,二是对压抑性文明的批判,三是对后工业社会的技术理性批判。笔者以为,从多种视角、多种界面、多种向度去概括马尔库塞的批判理论实质,分别具有其原在性思想的阐释特点,但并不根本,更不深刻,缺乏对马克思理论轴心的内在本质揭示,这种内在本质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

  第一,社会批判理论继承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两者兼有的知行合一品格。马克思曾经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③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意味着哲学不仅是对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批判,更要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使哲学成为现实,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最重要的思想内核之一。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有着强烈的“追求行动哲学”的特征,认为批判的社会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的突破,还包括一种激进的实践精神。它从感性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存在出发,密切关注当代资本主义运动与个体存在状况;它以批判的视角与学生运动积极互动,反映这一最活跃的、具有革命潜能的新生力量的诉求,呼吁批判者要有介入现实批判和参与批判的具体行动,把对资本主义制度形式的理论批判转换为大学生们现实革命行动的口号与激情;它不是虚无缥缈的空间抽象,而是对此在的社会关系的深刻解剖,进而追问当下人类的存在、遭遇以及未来的命运,具有强烈的“武器的批判”与“批判的武器”相结合的精神。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与学生运动之间的关系在于,期盼借助一种新类型的批判哲学,感召一批“拥有新的需要、能够找到一种不同质的生活方式并构建一种完全不同质的环境的人类”④,从而形成一股打破现实枷锁桎梏的物质力量,追求社会理想的新样态。因此,它既关乎理论又瞄准实践,体现了新形势下理论哲学与行动哲学高度统一的批判精神。

  第二,社会批判理论遵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注重“市民社会—国家”的批判逻辑。马克思所面临的市民社会以对现代性框架中的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分析、批判为前提。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哲学批判的前提不是先验的,不是超验的,也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感性活动,是由现代文明所兴起的“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⑤。他深刻地看到,市民社会所关涉的人类生存世界受到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的束缚的遭遇,所面临的国家是私有制与资本权力的贯通,权力逻各斯中心主义与资本逻各斯中心主义相融合。同样,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思想中渗透的对市民社会的分析、批判也是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入手,深度剖析20世纪以来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所引起的社会变迁的事实。他用消费、技术资本等经济学范畴深刻揭示了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市民社会的新特征与新趋势,并从这一经济基础的变化中展示出政治与哲学的新图景。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在马尔库塞时代,工业社会变成了后工业社会,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变成了高度垄断的资本主义,劳动异化变成了心理与文化层面的人的异化,所面临的国家是消费、技术资本与技术垄断权力的新样式共同决定的国家本质,所面临的市民社会的生产方式是由高度垄断的资本与技术官僚集团宰制下的社会生产系统与分配体系而构成的产物。

  第三,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深刻体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具有的社会复杂系统的批判功能,表现为一种针对社会各界面的总体性批判。马克思的批判关涉到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的思考,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批判,上升到人类追求世界历史进步的哲学审美思考,进而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观。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承接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社会旨向的时空链条,一方面表现为对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的积极关注与广泛融合,其思想前提建立在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卢卡奇社会批判理论以及种种当代哲学思潮所进行的全新阐释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新的消费形式与技术控制使得“资本的流通与交换过程从市场领域日益蔓延至越来越多的生活领域”⑥,因而社会批判理论的批判对象是“作为非理性的社会总体”而非某个单一领域,表现为一种对新形势下的“社会复杂系统的总体性批判”。

  在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为轴心的坐标系中,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以对后工业社会重大的社会转型的敏锐触觉,呈现出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不同之处,概括起来,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由时代转换导致的哲学追问的主题和话语不同。海德格尔曾经深刻指出,“哲学只具有一项任务,那就是:跟随一个时代,用思想性的表述和所谓概念、甚至用一个‘体系’来传达这个时代的过去和当前”⑦。哲学批判的问题域随重大的时代精神转换而转变,马克思处在19世纪刚性的物性化生产的大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剩余价值、异化劳动和资本宰制社会导致了日益严峻的阶级斗争、生态危机与劳资关系的对立,因而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问题域指向对工业资本主义货币化生存世界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与精神二律背反的资本主义社会反人性的基本矛盾。马尔库塞所处的20世纪下半叶的后工业社会中,消费社会、高度垄断的技术资本以及新“工人阶级”的产生⑧导致资本与精神的对立从外在的生产劳动形式的冲突变成了内在的心理文化的冲突,因而他的社会批判理论的问题域指向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高技术与高情感如何达到平衡、单向度的人如何过渡到全面发展的人、社会发展如何实现新的哲学审美以及心理能量如何升华等问题。

  二是批判逻辑的路径演绎不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从思辨的哲学批判走向对现实的经济问题的思考与批判,而马尔库塞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最终上升到哲学的思辨领域的分析与批判,其路径演绎是从对后工业社会经济界面的抽象分析入手——揭示经济本质所反映的政治新形式——对当代人生存境遇和异化状况的哲学形而上高度的追问,从而完成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批判。

  三是对异化问题的理解不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的分析聚焦于生产领域的劳动异化,表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的劳动的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深刻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激烈的对抗关系。而马尔库塞对异化的理解从劳动领域延伸至需求领域,认为在日益增强的技术进步的全面支配下,异化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普遍趋势。人的多向度的需要与能力在对技术主义所带来的物质主义的盲从与追逐中被忽略与遗忘,导致作为人的本质存在的爱欲受到严重压抑,社会的总体性存在沦为异化的宰制对象,反映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异化的本质。

  四是对阶级分析的读解不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是根植于深度对立的劳资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无产阶级革命学说,有着非常强烈的无产阶级指向。但在马尔库塞时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发展,一方面在生产和生活领域极大地改善了传统工人阶级的整体生存状态,由此带来了深刻的社会结构变革即中产阶级的壮大;但另一方面,导致劳资对立的根本的制度性因素并没有因为这一过程而消失,毋宁说在生产方式的深刻转型中变得更加复杂与隐蔽,不再那么简单、直接地显现了。所以,马尔库塞的阶级学说相应表现为对作为生产类型的无产者如何在20世纪下半叶转变为一种新型革命力量的积极思考与深度探寻,是对阶级对立、矛盾对抗以及转化关系的革命新形式的一种全新的理论阐释。

  五是借助的批判工具不同。马克思的方法论工具是鲜明的唯物史观思想,马尔库塞采用的则是以文化和心理学分析为手段,从文化心理学和工业心理学切入的一种分析视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李秀伟)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