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杨耕,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马克思的哲学是在法的批判、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等多重批判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的哲学是“批判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关注的不是所谓的“终极存在”,而是“对象、现实、感性”何以成为这样的存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中的“物”不是所谓的“初始物质”,而是具有社会关系内涵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的物”;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更重要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是“真正实证的科学”和“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的统一。《杨耕文集》把马克思的哲学放置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代社会发展理论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中,重释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马克思 马克思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来 源:《江海学刊》2022年1期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杨耕文集》,收入了我的10部著作,即《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研究》《思考的痕迹:重读马克思的记忆与思考》《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静水深流:哲学断想与读书札记》《书缘人生: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上》。这10部著作是40多年来我重读马克思的诚实记录和心灵写照,是我的哲学研究的理论结晶,集中体现了我所追求的理论目标——求新与求真的统一,反映了我所追求的理论形式——铁一般的逻辑、诗一般的语言,展示了我所追求的理论境界——建构哲学空间、雕塑思维个性,呈现了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途径和理论观点。《理论前沿》发表金民卿教授的评论文章认为,杨耕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马克思哲学的理解途径,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建构了新的马克思哲学体系,对于我国哲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具有突破性意义”。[①]
在重读马克思的基础上重释马克思的哲学
《杨耕文集》的主题,就是在重读马克思的基础上重释马克思的哲学,展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重读马克思并不是“无事生非”,重释马克思的哲学也不是“无病呻吟”。历史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一个伟大哲学家的某种观点乃至整个学说,往往在其身后,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历史运动之后,才充分显示出它的本真精神和内在价值,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引发人们的重读和重释。“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和古生物学中一样的情形。由于某种判断的盲目,甚至最杰出的人物也会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后来,到了一定的时侯,人们就惊奇地发现,从前没有看到的东西现在到处都露出自己的痕迹。”[②]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极其深刻并具有普遍意义,同样适用于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命运就是如此。20世纪的历史运动以及哲学本身发展的困境,使哲学家们一次又一次地把目光转向马克思,重读马克思,重释马克思的哲学。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息的马克思,比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埋头著述的马克思更加吸引世界的目光。后现代主义大师德里达甚至发出这样的感叹:“不去阅读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而且是超越学者式的‘阅读’和‘讨论’,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而且越来越成为一个错误,一个理论的、哲学的和政治的责任方面的错误。”[③]
《杨耕文集》的研究对象,就是马克思的哲学。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马克思的哲学是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由马克思所创立、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哲学思想。历史上的许多哲学学派,都随着创立者的逝世而逐步走向没落,只能作为思想博物馆的标本陈列于世,而不能兴盛于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这样。马克思逝世后,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发展了马克思的哲学,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当代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和强有力的推进者。正因为如此,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提出了“马克思的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两个概念;在《卡尔·马克思》中,提出了“马克思的学说”与“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概念。
我们当然不能奉行“原教旨主义”,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马克思阐述过的哲学思想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按照这种评价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然终止于1883年。同时,我们也不能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创始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从创始人这个视角看,“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就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重读马克思,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和理论体系。离开了这个前提,我们就会犯“演丹麦王子而没有哈姆雷特”式的错误。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创始人,离开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是打引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因为如此,《杨耕文集》所收入的10部著作,就是围绕重读马克思、重释马克思的哲学这一主题,力图在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发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和理论体系,深刻阐述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从而在理论上展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
第1卷《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以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背景,力图用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成果重新阐释已经成为“常识”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被忽视甚至被遗忘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系统论证马克思有所论述但又未充分论证,同时又契合着当代重大问题的观点,并明确提出,马克思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转换,即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就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
《为马克思辩护》明确提出,马克思的哲学是“批判的哲学”,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是同批判“形而上学”这种哲学形态密切相关的,并认为批判形而上学之后,哲学应趋向人的现实存在,关注人类解放;马克思的形而上学批判是同意识形态批判密切相关、融为一体的,因为形而上学中的抽象存在与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受抽象的统治”具有同一性,形而上学因此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并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发挥其政治功能,即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辩护。
马克思的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又是同资本批判密切相关、融为一体的,因为资本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规定和建构原则,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建制。正是在资本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发现了人的现实存在,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秘密,并由此“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⑤]从而使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得到了本体论的证明。马克思以商品为起点范畴,以资本为核心范畴而展开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本质上是存在论或本体论意义上的批判,开辟了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
《为马克思辩护》明确提出,马克思的哲学是“新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并认为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三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即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不同称谓。用“实践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的哲学,是为了凸显新唯物主义的实践维度及其首要性和根本性;用“辩证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的哲学,是为了凸显新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维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用“历史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的哲学,是为了凸显新唯物主义的历史性维度及其独创性和彻底性。
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高度统一、融为一体的,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仅仅作为理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也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仅仅具有“应用”性质的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从三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新”之所在,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三个理论特征。我们不能因为马克思一生只使用过一次“实践唯物主义”,而认为这一概念不成熟;我们不能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倡导“实践唯物主义”而忌讳这一概念;我们也不能因为苏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的缺陷,而“废”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之“名”。
第2卷《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是从我的260余篇论文中精选22篇编辑加工而成的。这些论文从逻辑上集中体现了我的研究方向,展示了我重读马克思的理论成果。收入这部著作的22篇论文是按照理论逻辑安排的,所以,从形式上看,这部著作是论文集,而实际上是一部理论专著。《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提出,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首先是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及政治批判、社会批判开始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⑥]因此,《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从政治批判、社会批判以及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资本批判等多维视角阐述马克思的哲学,并认为在政治批判、社会批判、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资本批判等多重批判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的哲学,又深度契合着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关注的问题,本身又是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批判理论。正因为如此,这部著作被命名为《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
第3卷《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以近代思辨历史哲学、现代批判(分析)历史哲学和后现代历史哲学为理论背景,重新审视和阐释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性质、内容和功能,明确提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是说明人类历史的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历史本体论,而且注意到并在一定程度上论述了历史认识论问题,而关注和研究历史认识论正是历史哲学的发展趋势,同时,现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又为解答历史认识论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历史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历史本体论的确立有赖于对历史认识论的探讨,历史本体论如果脱离了历史认识论,其结论必然是独断的、不可靠的,因此,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应在深化历史本体论研究的基础上强化历史认识论研究,从而使唯物主义历史观成为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相统一的历史哲学,同时实现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的双重职能。正因为如此,《危机中的重建》深入而系统地探讨了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即“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⑦]
第4卷《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以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为基础,重新审视、理解和阐释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提出:从理论主题的转换这一视角来看,唯物主义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三种历史形态,即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的不是所谓的“终极存在”,而是“对象、现实、感性”何以成为这样的存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不是所谓的“初始物质”,而是具有社会关系内涵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的物”;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主题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所关注、所要解答的基本问题,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以“实践”为出发点解答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使历史唯物主义展现出一个唯物而又辩证、自足而又完整的世界图景,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而且是“唯物主义世界观”,不仅是“真正实证的科学”,而且是内含着“否定性辩证法”的“真正批判的世界观”。[⑧]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哲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并终结了形而上学这种传统的哲学形态。
第5卷《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辩证法特征、本体论特征、认识论特征、历史观特征、批判理论特征、人的理论特征等方面重新理解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或原理,探讨了现存世界与人的生存本体、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与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创立、辩证法的实践基础、本体论批判的辩证法,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观点。此次收入《杨耕文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吸收了由我修订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6版)的部分内容。
第6卷《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研究》,从文本考证与理论研究、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等多维视角,并以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深入而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历史演变和基本问题,明确提出:马克思并不是一个职业哲学家,也没有写过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著作,但马克思的确具有独特而深邃的哲学思想;马克思并没有刻意构造一种哲学体系,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确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种内在的逻辑联系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运动,建构了一种独特而宏大的哲学体系;马克思哲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派别的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建构出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7卷《思考的痕迹:重读马克思的记忆与思考》,是从我的260余篇论文中精选50篇编辑加工而成的。与《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按照理论逻辑编辑不同,《思考的痕迹》是按照时间顺序编辑的,从历史的角度反映了我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心路历程及思想演变,实际上是对“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在一定意义上说,《思考与痕迹》是我的“思想史”的自传。所以,这部著作的副标题就是“重读马克思的记忆与思考”。从内容上看,这部著作涉及哲学观、历史哲学、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理论结构,尤其是对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提出新颖而独特的理解。
第8卷《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力图把真实的描述和深刻的反思结合起来,把哲学思维力量的穿透力和哲学批判精神的震撼力结合起来,把深沉的哲学智慧和敏锐的政治意识结合起来,以揭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及其规律,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难题和深层矛盾,阐明改革为什么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展现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既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势不可挡,又像“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前景灿烂,从而深刻阐明社会主义必将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再造辉煌,中华民族必将在社会主义的改革中实现伟大复兴,中国必将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第9卷《静水深流:哲学断想与读书札记》,力图以通俗易懂的形式,通过“诗一般的语言”,透显出哲学的独特的智慧。《静水深流》是学术随笔。如果说学术专著关注的是逻辑的严谨,那么,学术随笔显示的就是思想的火花。学术随笔不是随心所欲,而是直觉顿悟;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杂而不乱,在看得见的文字中渗透着看不见的智慧。
第10卷《书缘人生: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上》,是从我的学术自述、学术演讲、记者对我的采访以及报刊对我的介绍、评价的材料中精选部分编辑而成的。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学术自述、人物介绍、思想评价、理论对话、哲学演讲、出版实践,以缩影的形式展现了我的哲学之“旅”、出版之“旅”乃至人生之“旅”:读书、教书、写书、出书。
我不敢也不能说这10部著作已经完善,实际上,“一切发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而发展只有在死亡时才结束”;[⑨]我更不敢也更不能说这10部著作已无错误,实际上,科学研究不可能不犯错误。在我看来,人与错误的关系就像《浮士德》中的浮士德与海伦的关系:“谁认识了她,谁就不能和她分离。”但是,我又不能不指出,这10部著作不是坐井说天阔,而是40年来我的哲学研究的理论结晶,体现了我的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张立波教授发表评论文章认为:“杨耕论著的魅力就在于,思想的深度通过简洁、流畅、诗一般的语言风格得以呈现,哲学的力量通过修辞方式得以显现,汹涌澎湃的阵脚,排山倒海的气势,毋庸置疑的论证,步步为营的严密,水到渠成的结论一所有这些,就是杨耕论著给读者留下的深刻印象。”[⑩]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