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 the Marxist Perspectives
作者简介:葛晨虹,女,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原发信息:《齐鲁学刊》第20184期
内容提要:人性理论研究“人是什么”的问题,这是人类文化一切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命题。所有社会的、自然的、文化的、人类生活的问题,都取决于人们对人性的见解和设定。伦理思想史上理论观点林林总总,但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三个核心问题:“什么是好生活”、“为了好生活应该怎么做”和“人应该成为什么”。而前两个问题的回答,必须以“人应该成为什么”为前提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性涵有人的自然性等多种属性,但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人之为人的本质特性并非自然性。人的理性是人性区别于动物性的标志之一,但还不是最后的本质规定。人的本质应是体现人和动物最后区别的根本属性即人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是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解放等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已说明,人们按照什么样的方式来适应环境和生存,选择什么样的文化价值系统作为自己生活的导向,构建什么样的理论体系指导社会发展,本质上和他们如何认识人性以及认知自觉程度相一致。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studies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human",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oposition in all the questions of human culture.All social,natural,cultural and human life questions depend on humans views and assumptions about human nature.There are many theories in the history of ethical thought,but they come down to three core questions:what is a good life,what should be done for a good life,and what should a person be.The answer to the first two questions,however,must be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what a person should be.Human reason is one of the signs that human nature differs from animal nature,but it is not the final essential stipulation.The essence of human should be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e that embodies the final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namely the sociality of human.Marxist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s linked to issues such a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freedom and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uman history has shown that the way human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survive,the cultural value system they choose as the life orientation,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they build to guide social development,which is essentially consistent with how they understand human nature and their cognitive self-consciousness.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理性/人的解放 Marxism/theory of human nature/natural property of mankind/human reason/human emancipation
标题注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伦理视域下中西政治文明比较研究”(17JJD720007)。
人性理论研究“人是什么”的问题,这是人类文化一切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命题。所有社会的、自然的、文化的、人类生活的问题,都取决于人们对人性的见解和设定。卢梭说:“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我敢说,德尔菲城神庙里唯一碑铭上的那句箴言的意义,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1](P62)苏格拉底引箴言入哲学,从此使认识人自己成为人类思考最核心的主题。伦理思想史上理论观点林林总总,但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三个核心问题:“什么是好生活”、“为了好生活应该怎么做”和“人应该成为什么”。而前两个问题的回答,必须以“人应该成为什么”为前提基础。
人性论作为人类“好生活”的前置关键词和前提基础,对人类世界的存在、人的社会生活追求、人本身的应然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已说明,人们按照什么样的方式来适应环境和生存,选择什么样的文化价值系统作为自己生活的导向,构建什么样的理论体系指导社会发展,本质上和他们如何认识人性以及认知自觉程度相一致。
一、自然人性论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中的自然属性
每种文化都会这样那样地表达人对自我的认识,而一种文化相异于另一种文化,相当程度上也缘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并不是任何一种关于人性的观念理论,都达到了对人的认识的完整自觉。但每一种关于人性的认知,都或多或少反映出人性本质的某一侧面。
古希腊思想家把人看成具有感性的自然物。他们认为人和世界万物一样,都由某种自然物质产生和构成。自然人性论进入欧洲中世纪后被神学人性论淹没。神学家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在内都由神创造,神性决定人性。自然人性论至文艺复兴时期得以复兴。
自利自爱趋乐避苦是自然人性论的一个主题。自然人性论认为,人是趋乐避苦的,为了保障人的权利,人们便缔结契约,制定法律,让渡和制约公共权力,社会意识形态也应顺应自然人性追求幸福。
中国人性论传统中,老庄、荀子、韩非子等思想家的人性论通常也被称作“自然人性论”。但他们的自然人性论同西方“趋乐避苦”的自然人性论有所不同。老庄以“自然”为人本性,但认为人本性无知无欲犹若婴儿,人们的自利心恰是由于抛弃了素朴的自然本性。老庄要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复归于婴儿”的人性原初中,“忘”外物,超越外物,达到无为的自然人性境界;荀子、韩非提出人性“好利恶害”,都有“自为心”,在利己与利他关系上,强调利已是目的,利他是手段。
一定的人性论,会引导出一定的理论取向。自然人性论多主张按自然本性生活,许多自然人性论者用这种观点解释人的幸福,引发出主张感官快乐的理论取向,以致被后人称作“酒神精神”;自然人性论强调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强调个人利己的合理性甚至是至上性,由此推理出个人主义价值原则;还有一些自然人性论从人的趋利本性引发出契约主义理论逻辑。启蒙学者把人的自然本性同人的社会平等权利联在一起,构建了社会契约理论。契约论认为,人本性自私自利,要想避免“丛林法则”状态有秩序而和谐的生活,就必须订立契约,让渡权力形成公权,来调控利益矛盾、秩序社会。如霍布斯认为人生而自私,得出“人对人就像狼一样”的结论;洛克赞同“人类自然状态”说法,但强调自然状态中也有人人遵守的自然法——理性,使人们能够和平相处,契约国家就是人的自然和平状态的表现形式;霍尔巴赫认为,人本性爱自己,但人与人又要和谐生活,所以为了自己利益应当爱他人,因为爱别人是使自己得到幸福的手段,把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结合起来生活,才既符合人本性,又符合道德的幸福的生活要求;卢梭认定人性自然天生,但认为人不仅有自爱之心,还有怜悯之心即人性之善,人性随着财产利益的出现而异化,必须通过订立公意契约,消除异化状态。
人性中涵有自然性,人的生命存在不断超越自然、超越肉体,同时又不能离开自然生物有机体存在。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2](P383)“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3](P441)。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自然人性不能代表人的本质。自然人性论把人定义于自然生物,当然错误,但如果我们在把握人性时把自然属性排除在外,那也是错误的。承认人具有自然属性并不能引出人性就在于自然性的结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生活活动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志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4](P97)
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决定人不能完全摆脱动物性,问题永远只能是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动物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因此,要意识到人的自然性是构成人性系统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基础的层面。但这个自然性已是属于人的自然性。人一旦称其为人,他的自然性就成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一种表现,不再有什么独立自存的意义。比如,就饥饿和性欲而言,人和动物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5](P29)因此,人的吃喝可以不是简单的充饥,而成为美食;两性不只是交配,而成为爱情的一部分。
总之,人性、人的本质是两个重叠而又不同的概念,一些论说常在同一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似乎人的本质就等于人性。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质表明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最根本的特性。人的本质应当是人的诸种属性中最根本的那个属性,正是这个属性,从整个世界中最后区分出了人。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性涵有人的自然性等多种属性,但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人之为人的本质特性并非自然性。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