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诺的内在性哲学与现代科学的兴起

2025-02-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决定性地塑造了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差异。在《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一书中,亚历山大·柯瓦雷将这一伟大革命追溯至布鲁诺和开普勒,凸显了布鲁诺哲学的现代意义。作为文艺复兴后期代表性的自然哲学家,布鲁诺在现代的起点处为现代世界扫除了中世纪的迷雾。他所设想的全新宇宙图景大大推动了世界的内在化,为现代科学的兴起打下了重要基础。只有当世界从上帝的决定性影响中挣脱出来,世界的真理被归还给世界,人们才能专注于世界本身的运动变化及其规律,现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才会真正产生。

  第一本原和第一因的退场。在布鲁诺以前,受亚里士多德宇宙论—神学和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关于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上帝作为第一因要高于事物运动变化的临近因。由此,对世界本身的认识远不及对上帝的实体或存在的认识重要,神学要远远高于自然哲学。布鲁诺并未完全摧毁上帝作为第一本原和第一因的地位,但在他的宇宙论构想中,上帝不再是外在和超越的,而是内在于世界起作用。布鲁诺指出,尽管临近因总是依赖于第一因,但它们的距离非常遥远,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从第一因推出临近因或从临近因推出第一因,两者不应被放在单个体系中去讨论。对上帝的研究,理应被归于道德哲学和神学,与自然哲学的研究相分离。在布鲁诺看来,上帝是人的感官和理智所不可知的,人只能通过对宇宙的各种探究,尽可能地理解上帝的伟大。由此,探究临近因的自然哲学获得了积极和独立的意义。

  布鲁诺对传统形式因的改造。布鲁诺的形式本原由柏拉图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改造而来,但意义已完全不同。布鲁诺的形式本原融合了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中的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要素,但不同于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形式,在布鲁诺的形式本原中,动力因实际上占据了主导性地位。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指出,事物生成变化的动力因和目的因都包含在它们的形式因中,形式因规定生成的具体形式,又构成了生成的动力和目的。布鲁诺则返回毕达哥拉斯主义和《蒂迈欧》传统,认为世界灵魂即形式本原,它变成万物,为其赋形,是“形式的源泉”;而世界理智是世界灵魂首要和主要的能力,作为万事万物的动力因,它充满了全部事物、照亮宇宙,并指导自然恰当地生成各类事物,可谓“形式的给予者”。没有世界理智的动力因作用,世界灵魂的赋形工作根本无法实现。

  为了说明动力因与形式因在世界灵魂处的融合,布鲁诺区分了本原(principio)与原因(causa)。本原是内在地促进事物构成并保留在结果中的东西,如复合物中的质料和形式,又如构成事物或事物能够分解而成的元素。而原因是从外部促进事物的产生并存在于复合物之外的东西,如动力因和目的因。世界灵魂一方面独立于复合物而指引和统治宇宙,是原因而非本原,但当它为宇宙赋形时,即将理念种相(ideal species)内化到质料中时——形式在本质上既是世界灵魂个别化的结果,又是宇宙内在和形式性的部分,是本原。换言之,世界灵魂既是原因又是本原,同宇宙保持着既外在又内在的关系。布鲁诺用水手和船的类比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水手作为船的一部分总会与船一同运动,但他同时掌舵并驱动船前行,此时他不是船的一部分,而是一个与船不同的动力因。同样,世界灵魂为宇宙赋形,由此被当作宇宙的内在与形式部分,但它同时指导并掌管宇宙,在这个意义上,又不是宇宙的一部分,不具有本原而是具有原因的性质。一言以蔽之,世界灵魂既外在于世界又内在于世界。

  对于世界灵魂在宇宙中的表现,布鲁诺追随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持一种万物有灵的泛神论观点。在他看来,世界灵魂作为形式本原遍在于万物,不仅存在于宇宙整体,而且存在于宇宙的各个部分。宇宙整体和各个部分都拥有灵魂,万事万物无论多么渺小和微不足道,都不是僵死的,即便枯萎的植物和树根也能表露出生命的迹象。布鲁诺的这一泛神论思想,对于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谢林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布鲁诺论原始质料。探讨宇宙的原因与本原的《论原因、本原与太一》共由五篇对话构成,布鲁诺在第二篇对话中讨论了作为形式本原的世界灵魂后,随即在第三、四篇对话中将焦点转向了另一个更为关键的本原——质料本原。布鲁诺指出,质料和形式都是宇宙中的永恒本原,它们具有相同的形而上学地位。众所周知,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上帝全知全能全善的崇高地位,奥古斯丁否定了世界的永恒性。在他看来,上帝无中生有地创造世界,直至末日审判完成时,世界将会再次消失。布鲁诺则一反中世纪的创世论传统,向古典柏拉图主义回归,极力强调质料的永恒地位。他认为,作为形式本原的世界灵魂为世界赋形,形式是万物的主动潜能。与此相对,质料作为被赋形的一方是被动潜能,形式和质料构成了创造与被造的二元关系。基于此,质料又被称作“形式的接受者”、基底和载体。为了更好地解释质料概念,布鲁诺在自然质料与技艺质料间作出区分:技艺质料总是已经具有了某种形式的分化的多;自然质料没有经过任何分化,它不具有任何形式,只是经由赋形才具有形式。就此而言,布鲁诺反对亚里士多德坚持形式和质料不可分离、不存在没有形式的质料的想法,明确继承了《蒂迈欧》原始质料的传统:所谓的自然质料或无形质料即原始质料,它是普遍的、无差别的、均质化的质料。原始质料的均质性内在地决定了宇宙的均质性。

  尽管质料在双本原的结构中充当了被动潜能的角色,但它在布鲁诺的宇宙图景中的地位不仅不低于而且实际上高于形式。为此,布鲁诺修正了传统的质形论。一方面,他认为,质料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形式在质料中生成,从而无法脱离质料而单独存在。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不断新陈代谢的有机体,它的运动变化具体表现为形式在质料中的流转,“形式在质料中产生,又在质料中淹没”,“所有形式都应当被看作质料的不同情状,形式来来走走”,质料却是现存和永存的。相比之下,质料更加具有稳定性,充当了不同形式背后的共同本质。另一方面,质料能够主动地进行操作。布鲁诺反对亚里士多德将质料当作潜能、形式当作现实的看法。在他看来,展开的形式不构成现实性的本质,而只是它的后果,只有折叠的质料才是永恒的现实性。布鲁诺全新确立的现实性意指质料内在地包含所有的形式,而非外在地接受形式。质料和形式的关系如同孕妇和孩子,质料不具有形式,但形式已在其中,所以它不是通过增减而是通过分离的方式从自身中孕育出形式。相比于传统的质形论,质料和形式的地位在布鲁诺这里发生了巨大翻转:质料是完全自主和自足的,不是质料欲求形式,而是形式欲求质料;质料能够接受或拒绝所有的形式,具有强大的“内驱力”,从而宇宙的内在变化不再由外在的形式,而是由质料也就是由它自身所决定。布鲁诺的上述努力极大地强化了世界的内在性,为新科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综上,布鲁诺的现代宇宙图景实现了双重内在化。上帝的超越性首先被悬置起来,它的力量下沉到了形式和质料双本原中,内在地创造着世界。随之而来,我们无须借助超越性的上帝,转而从世界本身来解释世界,这是现代科学兴起的先决条件。不独如此,通过借用和改造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的传统,布鲁诺将形式进一步地内在化到质料之中。一旦形式因和目的因的角色被大大弱化,动力因和质料因便开始发挥主导作用。在布鲁诺内在性哲学的启发下,一种从事物自身出发描述事物运动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日益获得了合法性,真正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邵贤曼(报纸)李秀伟(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