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2021-07-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芳华。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的伟大奇迹,是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一、对小康的向往与追求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历史传统

  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华夏儿女对小康的向往与追求赓续不绝。先秦时期,我国古代先民就有了初步的小康意识。《诗经》记载:“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在借痛陈民生疾苦,以规劝执政者体恤民情。此后,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历代先贤对小康这一概念进行了不断阐扬,展开了更多想象,“小康”的内涵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丰富,甚至超越了社会生活层面,被赋予更加多样的政治文化含义,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把“小康”描述为仅次于“大同世界”的社会模式。至西汉,小康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被视为政治清明的代名词。唐宋以降,人们关于小康的理念进一步发展,《全唐文》中所阐述的“小康”是整体社会状态实现良性运行的体现。几经沧桑岁月,“小康”内化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美好愿景,成为传统中国对理想文明秩序与道德规范的至高追求,寄托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近代以来,面对山河破碎、民族存亡的危难,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求救亡图存、富国强兵之道。从太平天国提出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传统理想型小康社会,到康有为等人融入近代改良思想的“君民共主”型小康社会方案的构思,再到孙中山“民生主义”中关于“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与“耕者有其田”等小康社会形态的设想,凡此种种,体现出近代中国人对实现小康的苦苦探索。尽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深陷苦难与屈辱之中,尽管对“小康”的追求止步于憧憬,但是对“小康社会”的期盼从未泯灭。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的世纪伟业

  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初心使命,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书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当近代中国探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种努力接连失败,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面临何去何从之际,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为远大目标,通过领导发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经过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造,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并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奠定了政治社会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国情,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小康社会”这一饱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美好愿景,从此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航向和目标。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逐步建立健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步伐。1997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的目标提前完成,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总体上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党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新常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开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局面,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从2012年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1万9470亿元增加到101万5986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832个县摘掉贫困帽子,9899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们党用一百年的奋斗,赋予人类现代化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民族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高表达。如果说“小康”是中华民族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恒久守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我们党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上的卓越成就。小康目标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精神;小康内涵的丰富,折射出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品格。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在小康内涵的拓展中不断提升;从党的十三大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五大明确“新三步走”发展目标,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步走”战略安排,充分反映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把握日益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这一重要阐述是对“小康社会”最深刻、最丰富内涵的全面揭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成就和国家治理成效的显著标志,无可辩驳地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有巨大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靠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靠的是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靠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靠的是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靠的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但是归根结底,靠的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政治前提,也是最大的政治制度优势。正是这种优势,使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了“可能”。习近平总书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向把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前进方向,领袖的指引,理论的坚定,激励着全体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事实雄辩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表明“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我们党不屈不挠、长期奋斗的果实,更是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的动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我们党就此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树立了中华民族史上浓墨重彩的丰碑,书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站在时代和历史的制高点,回望小康社会建设的百年历程,我们信心百倍,必将汇聚成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胡子轩)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