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译丹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2023级本科生 作者供图
当我踏进中国考古博物馆,头上高高的星宿穹顶映着不曾窥见的星空,脚下的历史线绵延向前,行于其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空谷足音。气势恢宏的大厅,隔绝了门外的万里晴空骄阳似火,扑面而来的冷气都带着历史厚重而神秘的气息。
我们跟随讲解员步入一个个展厅,从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到晚清近代的手稿中感悟跌宕的文明历程,从薄如蛋壳的蛋壳陶与碳化粮食种粒中窥见远古祖先风餐露宿刀耕火种,到隋唐宋元精致碗盏想象古人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在几个小时的参观中我们一步步走近历史,发现历史,在历史的熏陶下享受了一次视听盛宴。
这是一次独属于考古和历史的浪漫。弗朗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岁月荏苒,天边半边晦暗半边光明的云彩,看似静止不前,实则在日复一日中千变万化。千年光阴似箭,白云苍狗,人生代代无穷己,曾经喧嚣的过往经时间的淘洗逐渐沉淀为代代相传的故事或者传说,记录在历史书上寥寥几笔,只是当时已惘然,两处茫茫皆不见。当我们阅读历史,也许很少会深思历史背后的故事,但当我们见到考古发掘的文物,那些昔日金光耀眼的青铜器或者碎裂的珠圆玉润通过光线的折射提醒着我们,历史是真实存在的,他们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喜怒哀乐日复一日,是一个又一个渺小的具象个体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洪流。
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说过历史学家要博学,但“如果博学者没有兴致去观察周围的人,物和时间……他最好还是放弃历史学家的头衔”。雅客·勒高夫进一步阐述了马克的观点,“真正的历史学关注人的全部,包括他的身体,情感,心态而不仅是他的观念和行动”。考古和文物恰好能印证这些观点。作为文科生,我对陆上丝绸之路并不陌生。古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最后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段中学时代的历史知识在我脑海中倒背如流。但当我隔着玻璃站上真正印满脚印与蹄印的黄土路面,我突然感到一阵风沙向我袭来,我听到远处驼铃叮铃作响,马蹄的啪嗒声和衣料摩擦的簌簌声在吵闹的街市中显得微弱又清晰。这也许是一支归来或者即将远去的商队,黄土面留下一串串他们的脚印,步伐稳健,马蹄落下扬起阵阵尘土,逐渐打开的城门发出隆隆的声响——这样真实而深刻的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他们或许并不是历史上某一个闻名遐迩的人或团队,也不太可能在史书上留下一席之地,但他们却真正把生命留在了世界上。
在我看来历史正是这样伟大而神奇的事情。历史从来不是英雄谱或是枭雄谱,也不是理论知识的宏大实验场,而是无数普通人留下的普通生活汇聚起来的。这像一场暴雨中的每一滴雨水,从时间的天空掉落,或打在地上沉入泥土,或滴入河流汇聚成海。屋后潺潺流水久久不息,门前十里桃花灼灼其华。当宇宙和时代下起大雨,雨水顺着历史的重力留下无数干涸或者半干的痕迹,终于滋养出文化的沃土。
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正是一场场时空的骤雨、一次次历史的洪流留下的冲积平原,丰饶肥沃,养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上演了一个个中国故事。
这是一次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浪漫,一场“中国式浪漫”之约。当我踏进博物馆,历史的低吟与我的灵魂共振,时光的交错震撼我的心灵。妇好墓中的司母辛鼎庄严厚重,承载着一个民族对英雄沉甸甸的景仰;松石绿中折射莹莹的光亮,这是古人美好热烈的祝福与心愿。行进在场馆间,我置身于中华上下五千年,或是雄奇瑰丽,或是庄严肃穆,或是苍犷率真,或是淡雅如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宛如夜空中闪亮的星河,宛如河流中蜿蜒的波光,粼粼间交汇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是独一无二的、绝无仅有的审美与浪漫。
中华文化的浪漫是纯粹的,像是一盅醇厚的酒酿,裹了春风沁人心脾,入喉的一刹那是厚重的苦,回甘是润物细无声。在参观文物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就像在品尝五千年光阴酿成的美酒,苦涩是人民的苦难,是王朝的兴衰,是民族的沉沦;甘甜是诗词歌赋,是霓裳舞曲,是文化的觉醒。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浪漫,是滚滚黄沙粗粝的“大漠孤烟直”,是江南秋月的“白云红叶两悠悠。”,是侠客“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矫健身影,是文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泰然态度,它们生于斯、长于斯,在东亚大地上开出一朵又一朵世界与人类的奇葩。中华文明巍然屹立数千年而不倒,不仅滋养了古代的他们,更滋养了当代的我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朱熹园时说道,“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
站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优秀文化养分,踏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之时,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聆听历史与时代的召唤,讲好中国故事,发扬中华文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