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皓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作者供图
在学校组织集体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活动中,我不但领略到了尽管时隔千年万年但依然熠熠生辉的中华文明的魅力,也深刻地学习到了丰富繁多历史学、考古学的知识,可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历史的痕迹以物质的形式展现在我的面前,每一个小小的物件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时空流转千百回,唯精神与文明永恒传承。这些文物不但是我们中国考古学界与历史学界的宝贵财富与学习材料,也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象化象征,它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结晶与精髓,代代相传;它赓续了中华文明文脉,连接了过去与现在,并以其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昭示和指引未来。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着重提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上下延续,从未中断。尽管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但中华文明的内核犹如一条穿越时间长河的坚韧的线,将中华民族联结起来,家国情怀与大一统的观念在代代延续中得以传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发轫于上古时代,尧舜禹的贤能与禅让,为此后“家天下”向“公天下”的转向奠定了基础。夏商周时代的甲骨文与青铜器,是古代中华文明智慧的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诸侯并起,乱世之中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说的交融带来的是思想的碰撞,思想的碰撞带来的是进步与革新;秦汉时期王朝初现、四海归一,政治、经济、文化等实现统一,大一统国家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统合在一起;三国与魏晋南北朝尽管政权割据、世道纷乱,但文脉如同血脉一样代代相传从未中断;唐宋时期的中华文明璀璨如灼灼大日,政治体制、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元明清时期,经历了几次民族大融合,中华民族已汇聚成一个坚实的民族。正是有了这样绵延不断的文化,才孕育了坚韧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革故鼎新,改天换地。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对创新性最好的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艰苦奋斗而实现的伟大成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既有路径上基于资本主导逻辑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制度上与形式上都对其实现了扬弃,这同中华民族的创新性联系紧密。创新,就是在此前已有路径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与实际,以规划性的国家重大战略一步一步实现现代化,不落入因需要发展经济而放任资本无序发展道路的窠臼,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的创造力、创新力得以被激发,从而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历史的维度出发,中华文化形成了向内凝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局面大致可归为三类: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王朝、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多民族王朝并立。无论历史如何发展,在大一统与团结集中的思想影响下,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已经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从现实的维度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深入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这样的共同体观念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多次各民族交往交流的融合历程。几次的民族大融合在血脉上与文脉上都使得中华民族渐渐成为一个大家庭,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互相认同、相互借鉴,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而在对外交往上,中华民族也展现出海纳百川的大国气度。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合共生一直深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和合共生思想包括和而不同,允执厥中的文化观、协和万邦的安全观、和衷共济的发展观、天下为公的治理观、天人合一,天人交感的自然观。意蕴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提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准则,以“一带一路”、“三大倡议”等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推行助力,深刻地凸显了和平性与和合文化。
文化与文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为重要、最为宝贵的财富与底蕴。若你想理解中国,就要探寻中国历史,寻找中国文脉,体会中国文化。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后,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厚重感与传承力。中华文明的文脉得以在此赓续,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文明的交融交汇中得以贯通。我们应当以“社科后备军,强国新青年”的宗旨要求自身,为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出社科大学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