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不忘来时路,走好新征程

2023-10-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王修晗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23级本科生 作者供图

  2023年9月11日,一个万里无云的晴天,我们一群刚结束早间军训的大学生,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中国考古博物馆,回顾中华文明从“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到“大国一统”“和融万方”再到“民族觉醒”的壮阔历程。这次参观为我们解答了“我们从哪里来?怎样走到今天?我们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此次参观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不忘来时路,走好新征程。 

  连续,是文明一脉相承的体现。中华民族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延续至今的文明。从“文明起源”展区内陶寺遗址文字的发现,到“宅兹中国”展区内精致的玉器和青铜器展览,再到“大国一统”展区内对外交流的瓷器,无论是先人留下的印迹,还是那一桩桩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在时间的冲刷下都未曾黯淡,而是历久弥新。这一件件展品是一段段历史的剪影,也正是这星星点点的历史碎片汇聚成了五千年文明的长河,成就了中华文明独特的连续性,让后人得以在历史的波涛中采撷智慧,御舟前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没有中华文明的连续,没有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就没有古代之中国,就没有现代之中国,更不会有未来之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华儿女的整体风貌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其蕴含的无限智慧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创新,是文明奋争的吼声。我看到了从洋务运动的相关公文到光绪皇帝回复的批文,我听到了辛亥革命的炮响和新文化运动的呼喊,我体悟到了近代中国人民追求新生的坚毅,看到了中国近代化的齿轮缓缓向前,看到了中华民族熠熠闪光的破旧创新精神。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而当代中国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创新”二字,我们应当传承前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先进的充满活力的文化。“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不忘本来,才明白我们从哪里来,才清楚我们是怎样走过来的,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 

  统一,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从色彩缤纷的唐三彩,到富有哲学意蕴的大家原著,再到繁华的都城生活,我看到了大一统的古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的蓬勃发展,亦领悟到了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所离不开的“统一性”。若没有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向内凝聚”,何来盛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何来宋朝“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的繁华?何来我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我也看到了近代中国国家动荡、民族沉沦的屈辱历史,深刻明白了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我们应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祖国的统一,坚决与试图分裂祖国的恶劣行径作斗争。 

  包容,是文明开放的胸怀。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魏晋时期佛教的传入,从唐朝丝路文化交流到明朝的西学东渐,我则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请试想一下,一个民族倘若没有开放的胸怀,必将成为可怜的井底之蛙,与浩如星海的人类文明失去对话和联系;必将固步自封,寸步难行,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包容才能壮大,开放才能发展。“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下我们要发展文化,应当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实现文化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和平,是文明博大的胸襟。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不仅在感受着过去的世界,也在思考过去与当下之间的深层联系。从一尊尊庄严的佛像到一件件精美的瓷器,我看到了丝绸之路的辉煌,更看到了中华民族在对外交流中所坚持的一以贯之的“和平性”——倡导和睦和谐,天下大同。由古及今,这启示着中国在逆全球化论甚嚣尘上的当下,应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以文化交流超越文化隔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延续丝路精神。 

  不忘本来,以史为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历史中学习智慧,吸取教训,方能走好当下的每一步。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只有在发展中前进,中华文化才能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之花。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其本身固然璀璨如明星,可是若墨守成规,不思改变,则终会迎来光辉散尽的那一日。清末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自信,最终错过科技创新浪潮,落后于世界。放眼当下,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面对风云变幻、暗流涌动的国际局势,要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华章,要想在世界文化的冲击碰撞中立住脚跟,要想让中华民族屹立于群山之巅,中华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历史是我们的根,我们既要筑牢根基,更应培根铸魂,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开创新征程。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现实是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无论何时,文化的发展都必须从实际出发。我国已经步入新时代,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时代意识、时代使命,唯有将文化与时代紧密联系,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人民的、科学的、大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赓续历史文脉,绘就时代画卷。新时代是全球互联互通的时代,是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化的时代,这意味着文化发展断不可一叶障目,离群索居,既要立足国内,也要放眼世界,在增强自身文化对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同时,也要坚持文化多样性,吸收一切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共同进步。除此之外,新时代更是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在参观的过程中,博物馆内先进技术设备随处可见,大量采用了投屏、虚拟图像、显微放大等新技术辅助游客参观,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布展,将中华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提升了文物的展陈效果。由此观之,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不可少,我们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作为行动指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彰显时代特色,为中华文化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唯有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我们才能拂去旧日尘埃,使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碧空下焕发出万丈光芒。 

  走出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那一刻,明媚的阳光洒满全身,而我的内心却无法平静。或许是琳琅满目的展品带给我的巨大震撼,或许是丰富的历史事件盘旋脑际,又或许是精彩纷呈的讲解让我投身其中,但我想,内心久久不能平息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参观博物馆后我所得到的启迪。“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中华文明的光能拨开迷雾,穿越五千年的时空直达脚下,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我们应牢记使命,不忘来时路,使中华文化焕发勃勃生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走好下一个五千年的新征程。 

  

关键词: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华文明;以史为鉴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村村 苏威豪(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