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润泽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3级哲学院本科生 作者供图
8月24日,在谢丽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生,怀着格外激动的心情参观了素有“历史文化会客厅”之称的中国考古博物馆。远处一瞥,只见绿荫环绕,深檐曲拱,博物馆外形似鼎如尊,古拙篆书“史”字高悬。临近观详,顿感梁枋错叠,光影交织,建筑层次的律动之间凝聚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底蕴,流淌着不朽的人文精神。拾级而上,推开镌刻着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的厚重大门,一条金色的“历史大道”便映入眼帘……
伊洛长流,晋唐远逝,但留遗踪。当年良匠,凿石夺天工。
在讲解员丝丝入扣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中国考古博物馆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建立的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走入大门,一条展现中国历史发展时间线的“历史大道”铺展开来。馆内基本陈列“历史中国 鼎铸文明——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物文献精品展”以沉浸式体验为特色,分为“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东方欲晓”五大专题,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浑庄重,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于一体。馆藏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6000余件考古出土文物精品和珍贵古籍文献以仓储式陈列形式展出,使精品文物与成组器物有机融合、线图描绘与图版说明辅助铺陈,集中展示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让我们不仅可以细赏珍品之美,还能了解到文物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脉络。从远古发现到仰韶文化,从二里头遗址到《湘江评论》,从文明起源到民族复兴,中国考古博物馆以宏大的叙事方式,依托考古出土文物精品和珍藏的珍贵古籍文献,为我们呈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和中华民族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历程。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在“宅兹中国”展区,伴随着悦耳的铜铃声,我们见到了被誉为“超级国宝”的展品: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在动情的讲解中,我们领悟到,碧龙耀世并非偶然,一个大型遗址的发掘往往需要几代考古人日复一日的付出与坚守。以1921年河南省渑池县仰韶遗址发掘为起点,中国现代考古学走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中国考古博物馆展览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依据,借助视频呈现、多媒体互动、场景模拟、OLED透明显示屏、裸眼3D等手段,为观众营造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文化体验,活化了历史场景,丰富了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真正做到了将中国故事讲好、讲活、讲透。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只有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史,才能够领悟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与底蕴;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在中国考古博物馆的展陈中,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也得到了生动体现:展品涵盖从远古到近代的各个时段,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陶瓷、瓷器等的繁复工艺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缩影;在“大国一统”展区,历代疆域变化、中国古代都城一脉相承的规划布局等展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更多地体现在“和融万方”展区,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物以及场景模拟,共绘一幅文化多元交汇、文明包容共存的博大画卷。放眼望去,在博物馆之外,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热烈、更加昂扬的中华文明——北京冬奥盛会惊艳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形象;大唐芙蓉园梦回千年,展现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精神风貌;北京中轴线、京杭大运河等一大批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绽放时代新韵……千古文脉一华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今天中华文化更加蔚为大观,中华文明更加光彩夺目。
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我们有责任向世界、向民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正确的、科学的历史文化知识,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同时也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社科大,你们将获得无限广阔的知识、精神财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徜徉吧,你们将获得无限的人生宝贵财富。”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社科大历史学院院长李国强也向社科大学子如此教诲道。今日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每一位社科大学子,不是“旁观者”,而是“剧中人”,是创造和见证着未来的新主人。我们从这里起步,于这里成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放飞青春和梦想。如何让“过去”拥有“当下”和“未来”?吾辈社科学子心中已经有了确信的答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是的,这声音回应着中华文化历史长河日夜不息的涛声,又以磅礴之力引领这条大河浩浩汤汤奔腾向前。